融创雪世界曝死亡事故,国内滑雪业需尽快走向专业化运营

作者:杨凡

伴随滑雪季的到来,国内滑雪产业又迎来了新一年的掘金盛宴。尽管市场持续升温,但不间断的意外时时警醒业界,这个充分诠释“速度与激情”的新兴行业距离真正发展成熟,仍需经历审慎而严苛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

12月6日,一名24岁男子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融创雪世界滑雪场滑雪过程中不幸身亡。监控视频显示,该男子从雪道滑下跃起后,其中一只滑雪板在空中脱落。随后,男子摔落在气垫外的雪地,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滑雪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该男子家属质疑,包括滑雪场的雪道、滑雪板和气垫等在内的相关设施/设计存在问题,以及滑雪场方面迟缓的救援效率,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哈尔滨融创雪世界方面回应称,雪场的相关设施有资质,相关工作人员对其切换雪道做出过足够的安全提示,且救援反应及时,此次悲剧属于意外事故。

因责任划分未定,目前双方对于赔偿金额度存在较大分歧。松北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谈到,松北区应急管理局执法大队在负责这件事情,该执法大队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大队确已介入调查此事。

01

事故频发

受中国申奥成功和消费升级的持续带动,近年国内滑雪市场迎来大爆发。2010年,全国滑雪场总数为270多座,而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滑雪场总数达到770家,同比增长3.77%,滑雪人次达到2090万,同比增幅为6.09%。

但与市场热度同步高涨的,则是安全问题的持续凸显。据了解,近年来国内滑雪界已多次发生滑雪者伤亡事故。

以冰雪旅游初兴的2017年为例,当年1月中旬,一名北大女研究生在崇礼某滑雪场滑雪时冲出雪道撞伤,随后不治身亡;紧随其后,一名10岁男孩在崇礼某滑雪场冲出雪场防护网坠崖身亡;而在更广的范围,诸如河北巨鹿县发生滑雪场坍塌事故导致多人受伤、山东省临沂发生儿童被卷进雪场传送带致死等系列事故频发,在冬奥带动冰雪旅游爆火的当口,这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相关业者看来,有关部门对滑雪场的监管手段不够;部分滑雪场管理者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问题抱有侥幸心理,在安全机制上重表面、轻措施;滑雪爱好者的胆量有余、技术不足等,这些都给滑雪运动安全埋下隐患。

为强化市场监管,保障行业稳健发展,2017年10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2017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范》),自2017年10月30日起实施。该规范分为管理部门篇、滑雪场篇、滑雪者篇。围绕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与工作流程、滑雪场的建设标准与经营要求、滑雪者的安全须知与行为守则制定有详尽标准。

伴随《规范》的逐步落地,滑雪行业安全事故高涨的势头看似就此“偃旗息鼓”,但很不幸,此次哈尔滨融创雪世界死亡事件的发生,再度给行业规范、稳健发展敲响了警钟。

暂且撇开此次事件的责任划分不谈,聚焦哈尔滨融创乐园,其官网显示,项目经营公司为哈尔滨铭晟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铭晟)。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曾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

2018年底,铭晟因公司雇员撞伤滑雪游客而被起诉;2019年7月,铭晟被判赔偿游客误工费等在内合计近4万元

与此同时,在携程等在内的OTA上,不断有用户对于雪场的设计、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缺陷提出质疑。

携程上游客对于哈尔滨融创乐园雪道设计安全性的质疑

02

滑雪热潮后的“冷思考”

追溯行业起源,从早前单纯的交通工具到如今的体育娱乐项目,作为“速度与激情”的代表,大众对滑雪这项运动的危险性看法不一。

根据美国国家滑雪场协会(National Ski Areas Association,下简称NSAA)数据统计,2015~2016雪季,全美总共有39名滑雪者在从事滑雪活动时身亡,这一统计数据是从全年总共约五千三百万滑雪人次中得来的,也就是平均每一百三十五万次滑行会出现一次致命的事故,即0.73次/每百万人次滑行,这也大致符合10年统计的平均值。

对比来看,如此低的伤亡率和踢足球、骑单车相差不大,不但比绝大多数真正的极限运动安全得多,甚至和包括搭乘公交、乘坐飞机等在内的很多日常行为相比,滑雪也没有显著的危险性可言。

以这个角度来评判,不同国家差异化的管理机制和市场认知,更多是因为对这项运动的了解程度不一,从而造成的固有印象偏差。

在硬件层面,与国外的户外野雪场不同,在业者看来,国内滑雪场对于基础硬件的投入其实更有保障。以缆车为例,其运营系数、安检标准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相比于国外恶性事故频发,国内至今没有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而在拉网这件事上,历经大量的赔偿教训,相比于日本、欧洲,目前中国的滑雪场同样要做得好很多。

至于原因,不同于国外,由于滑雪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民众对滑雪运动有足够的了解,深知其危险性所在,且对责任划分有着清晰的界限认知;反观国人,由于行业刚兴起不久、了解程度有限,导致公众对这项运动有着某种“不知者无畏”的自信,以及潜意识中存在的“按闹分配”顽疾。

业者阿坤(化名)向闻旅介绍,在国内,业界管一类滑雪客叫“鱼雷”,意思是说这类用户穿双板,不会刹车、不会转弯,只会往下冲。而本质上来讲,这样的安全意识属于基本常识问题。但用户往往不会管这些,只要出了问题就要求运营方担责。

“能不能上高级雪道?游客应该有理性的自我评估,滑雪场只能说尽到警示义务,国际上也都是如此;如果硬要上去,这和不看交通状况硬要横穿马路、不会水偏偏要去深水区有什么区别?”

按照阿坤的说法,中国滑雪目前的流量大概是2000万人次/年,但实际上真正的滑雪者才200~300万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体验,这也意味着这些人对这项运动没有足够的认知,不知道一旦失控真的会出事。所以涉及到市场教育和理性认知的建立,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03

遍地开花之外

究竟该如何进化?

滑雪者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失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在业者看来,涉及到软性的运营管理环节,限制滑雪行业发展的顽疾,由此急剧凸显。

阿坤谈到,在国外的滑雪场,巡逻队负责雪场的整体安全,其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所以除了滑雪水平非常好,他们还熟悉每一条雪道,包括会不会做心脏复苏、骨折的时候怎么处理,而且必须是持证上岗,巡逻队在整个运营团队中的地位非常高,薪资往往也足够优渥。

反观国内,滑雪场有管理索道的,管理雪道的,管理学校的,但对于巡逻队的认知比较低端,就是出了事来帮忙抬人的,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国外的巡逻队投入成本至少是国内团队的2~3倍。

上升到更高层面,尽管国内滑雪产业投资热潮高涨,但相较于滑雪场的遍地开花,整个行业在人才建设上,严重滞后于新时代的需求。

参看目前国内的滑雪场投资,大量项目是以文旅地产的形式在推进,即项目操盘者的核心始终围绕房产的溢价增值,滑雪场的常态化运营多靠地产业务输血,所以并不被看作业务重心。在这种形势下,行业的人才培养进度可想而知。

阿坤谈到,包括很多头部雪场的老板在内,这批从业者多出身草莽,很多履历甚至并不光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要会滑雪就能管理,根本谈不上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体系化的团队管理,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更多是借助了时代的红利。“如果以实际的客户体验为衡量标准,但凡这些雪场的高管换到另一个行业,别说主管了,可能连最基本的业务员都做不了。”

事实上,即便是如今极大头部冰雪旅游地产大玩家,其人才建设一直跟不上项目的规模化扩张。包括滑雪业历史发展较长的东北,不同于业界认知中从业者的专业性大幅提升,受地方综合素质的约束,尤其在服务层面,行业的进化始终迟缓。当处于这样一种现状,更多需要外部的新生力量来打破僵局。

阿坤谈到,近年来,大量来自金融、互联网、教育等新兴行业的人才跨界滑雪产业,尽管这些人没有从业经验,但是滑雪产业本身的知识储备,其实有1~2个雪季就已经足够;而行业更需要的,则是借助这些跨界者在公司架构、人才建设、社会经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去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

“伴随投资的遍地开花,未来5~10年,国内滑雪场的安全事故很可能会持续上扬,以冬奥会为分水岭,行业很快会迎来一轮大洗牌,与此同时,滑雪场的标准和监管也会逐渐成熟。至于行业的运营管理优化,海底捞的员工很多都来自农村,但经过体系化的训练培养,他们能达到很高的服务水平;有理由相信,当更多的新鲜血液进来,国内滑雪行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一定会迎来蜕变。”

近期闻旅针对国内滑雪产业发布过多篇文章,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挑战者群起,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能否“稳坐钓鱼台”?

冰雪产业升温,冬奥会带来的“红利”有多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