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皇艺|周昊:可居住的窑 / The Inhabitable Kiln

/ 可居住的窑 /
The Inhabitable Kiln
陶瓷是平凡却又伟大的物件。在日常博物馆中,陶瓷不再只是工艺品,而是一个不再可见的过程遗留物。制瓷包括准备,烧制,展示等几个阶段,其中烧窑是整个过程的高潮。人们在其中通过交流来提升共有知识。作为活动的生成器,窑不只提供陶瓷生产的场所,还引起了一系列吃住娱教等其它活动,成为参与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该项目转译了制瓷过程,将烧窑特别作为整个核心。该提案是给这种活动一个具体的容器,根据对“歌乐烧Heartsong Fire Community”的深入研究和互动而来。建筑是一个垂直塔楼,同时容纳了社区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窑作为空间内核,凝结生活和工作活动。其它小工作间和卧室等分布在不同楼层,但一直通过核心空间维持着视线连接。中心空间同样给公众开放,在这里整个村子的人可以聚集和学习制瓷的知识。这座建筑与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市的景观融为一体。它包裹和保护着制瓷的仪式及其参与者,同时像一座美丽的山一样自然地坐落在森林中。
Q: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请你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A:我是周昊。今年在皇家艺术学院完成MA Architecture RIBA II,之前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将在今年8月底入职Hassell伦敦工作。
Q:可以对在RCA这个学校的学习RIBA PT2专业的体会做一些分享吗?
A:选这个学校之前对它了解不多,觉得花里胡哨挺好看的,就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来了,结果学习要求和强度比想象中要高很多。整体课程设置是很合理的,每年都有自己的设计课和一篇论文。一年级会有结构设计课,二年级会有安排专门的职业引导老师。和国内学校不一样的是学校近一半地方都是不同种的workshop工作间。做模型的时候可以寻求技术员的帮助,共同尝试完成一些自己乱七八糟的要求。比较特别的是喜欢办过程展览,毕业展。
Fig2. Future Material Workshop
Fig3. 2020 WIP Show ADS9
Q:你的毕业设计是在ADS10(第十工作室)完成的,可以对ADS10这个组和今年的brief做一个解释吗?
A:ADS10组的四位老师都是意大利人,在RCA任教几年中的主题是原始建筑Savage Architecture,今年具体讨论的话题是日常博物馆Museums of the Everyday。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探讨博物馆的意义。尝试挑战和去除博物馆传统的制度化概念。现有僵化的架构让表演和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在博物馆中发生,博物馆成为陈列“死物”的场所。课程的目的是探索和挑战博物馆与日常生活的边界。
Q:介绍一下项目的立意和出发点?
A:我们常将陶瓷视为一个完成品,然而我觉得整个制作过程同样值得被展示出来。陶瓷作为媒介,烧窑让参与者凝结成一个差异的共同体。它是点燃集体生活的集体习俗活动。让人开始重新思考,人与生产,人与基本元素(泥土,火焰,水,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窑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中心,这样新的生活方式引出于新的建筑产生。
Q: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物件都十分具体,您是参加过烧窑活动吗?
A:对,我研究的集体主体是歌乐烧 Heartsong Fire Community。尧空间是由重庆歌乐山上一处破旧民房改造成的制陶空间。陶艺家尧波聚集了一群热爱着陶瓷的人,他们将烧窑作为一种集体仪式。在这过程中,他们把家庭生活,陶瓷创作,表演,教育和节日结合。从共同实践烧窑的过程中,人们建立了一个差异的共同体,歌乐烧 Heartsong Fire Community,共同交流和提高知识。在2020年末,我有机会去参与并记录了那次次烧制陶器为主的跨年烧。在之后将照片作为素材来制作效果图。
Fig4. 烧窑_创作与生活并行(跨年烧记录:https://vimeo.com/503394971#at=1)
Fig5. 尧空间分析_窑作为活动生产器
Q:项目的选址在哪?原因?
A:基地位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的三宝陶艺村,它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中,毗邻一条溪流和山脉。整座的城市的发展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停滞了。因为当地经济主要靠陶瓷制作,然而当地制陶技术传承于古代传统的工艺,很难进行批量生产。这个项目的目的是给这个传统烧窑知识传播提供场所。建筑像是从地里长出的小芽,成为村庄景观的一部分。它邀请人们来体验传统集体制瓷的生产和生活。
Fig6. 基地总图_三宝陶艺村
Q:在推敲建筑空间形态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A:在空间组织和空间氛围上分别做了尝试。建筑的空间组织来源于对空间原型:漫步道 Promenade的研究。在第一学期研究西扎设计的Ibere Camargo基金会中的漫步道的空间,再结合研究主体生成自己对漫步道Promenade的理解。在设计中,漫步道是一条延续的路径,从建筑底部延伸至顶部,人绕着中心内院行走,同时体验建筑的不同景观。通过试图想象歌乐烧居住在其中,将原本的博物馆空间转变成住所。建筑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所有建筑内部的空间与中心内院相连,漫步道缠绕其中,把散布在不同层的工作室与中间的大工作室相连。
Fig7. 漫步道Promenade_ Iberê Camargo Foundation
Fig8. 陶瓷艺术家居住的博物馆空间
在空间氛围上,进行了对材料和表现的尝试。因为在项目的开始,只是有模糊的想成为周边景观的一部分,有粗糙原始的空间氛围之类的笼统想法。为了细化和明确自己的想法,我尝试使用黏土本身作为模型的材料制作体块模型,并且在设计后期做更大比例的模型探讨何为粗糙roughness的空间氛围。并且通过实体模型拍照并且拼贴人物,家具,陶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象。
Fig9. 黏土体块模型
Q:可以解释集体活动是怎么对应在建筑上的吗?
A:建筑是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并置。中心工作室被山形建筑所围护保护,分布在建筑的小工坊都面向中心。这样的空间组织形式化了烧窑作为制瓷活动高潮的重要性和中心性。建筑构成可以被单纯地解释为一个内院与它的边界。所有小的功能性空间都嵌入这个边界。相比于内部,向外部更加私密。这个内院即是洞穴也是舞台,它保护着仪式活动也同样展示了它的公共意义。
Fig10. 剖透图_生活生产并置
Fig11. 首层平面图_内院与边界
建筑的核心像一个洞穴,有着非常粗糙原始的氛围。顶部开敞让空气流通,并且让窑的烟囱冒出建筑之外。洞穴般的空间增强了建筑的庇护感,给人一种坐在山体中心的印象。这个空间不仅只对陶艺家的实践和集体生活开放,也对希望学习和交流制瓷知识的邻居和市民开放。
Fig12. 山洞作为核心窑空间
Fig13. 平面
Q:可以具体说说集体生活场景图吗?
A:更公共的集体空间:靠内的空间是更加公共的。学徒可以在这里交换知识,取用工具和实验不同技术。建筑表面有一系列横板组成,这样建筑从外部看显得更加坚实,从内部变成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些靠内的空间与中心窑炉直接相连。中心盘绕的楼梯组织连接了各层的交通。
Fig14. 公共集体空间
更私密的集体空间:靠外里面的空间是相较些许四米的。在这里提供给更私密个人的活动。小规模的公共休闲生活空间让人可以稍微的逃离整个大社区。外立面由模数间隔1.8m的厚横板组成。这样形成的开口让人们在放松坐下的时候可以享受周边风景。
Fig15. 私密集体空间
Q:模型在这个方案中起什么作用呢?
A:做模型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做方案细化的过程。在做体块模型的时候,会给建筑设计的整体基调定性。在之后大比例细节模型中,给我带来对整体结构,细节立面细节材料的思考。在场景图中表现的粗糙场景是一遍遍试出来的效果。在做模型时,我选特定的模型材料同样也对建筑可能真实施工材料的思考。
Q:这个建筑设计是扮演什么角色呢?在设想中是会对之后起什么作用?
A:可居住的窑The Inhabitable Kiln,这个项目是基于对一个真实存在的集体的生活生产的研究所提出的建筑提案。我在参与他们生活过程中,了解到这是一种与现在城市中多数的核心家庭生活不一样的方式。烧窑所必需的密集劳动使他们的生活与生产密切相连,在劳动中又引发表演,诗歌,社会讨论,教育等等。因为共同热爱陶艺,共同实践烧窑形成新的共同体家庭。因此,新的建筑形式需要被提出根据他们的新的集体形式,建筑一方面呼应集体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会增强这个集体。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展示陶瓷,它作为器具被人使用在生活中,作为过程物展示制瓷过程,成为一个日常的博物馆。

❤️

访、文/ 渣子 编/柒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