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肖与中国文化

亨利·米肖

但它是法国诗人亨利·米肖(1899—1984)脍炙人口的名篇。亨利·米肖一生是个浪游者,所谓“遥远的国度”,并没有说明是曾经游历的南美洲、印度、中国或日本,因为米肖的诗作以晦涩著称。

米肖的晦涩具体表现为:一段时期的文字暴虐与受虐,一段时期的向往寂静,以柔克刚的弱者角度,重设想轻演示的反西方思维。

仅仅“从遥远的国度给你写信”以及晦涩,远不能成就亨利·米肖20世纪法国最重要诗人的名声。《我从遥远的国度给你写信》,突破了在今天看来已经无奇的标题,展现了诗人伟大的神经、超凡的智力和奇幻的想象。更重要的一点,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异国情调并不罕见,在20世纪及以前,在“欧洲中心”之外,大部分地球和它的原住民,对于“文明的”欧洲读者而言,都呈现出氤氲和陌生的异域魅力,以及这魅力之后的野蛮和危险性。这种异国情调相当主流,因为它是“欧洲中心论”的,呈现的是欧洲的视角,“文明”的价值观。

亨利·米肖在“遥远的国度”中,将自己设身处于远离欧洲和西方主流文明的地方,那地方亦真亦幻,夹杂着自己的亲身游历和脑中幻想,最重要的,诗中的自己也不再是“自己”,口吻是一位柔弱的女性,代表着东方道家文化的“阴”,而诗中的“你”,则寓意欧洲中心的“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才是亨利·米肖的杀手锏。

更甚于此的著作《一个野蛮人在亚洲》,是诗人1930年后游历亚洲后,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欧洲文明”身份和亚洲表面晦暗的现实颠倒过来,不仅是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而是宁愿矫枉过正,用彻底扭转的视角看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

在诗人最喜欢的印度和中国,青年米肖眼中并没有这里的政治、经济,连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似乎也提不起他的兴趣。或许为这一次冥冥中注定的游历,诗人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以便摆脱欧洲文明世界直接摘取重点的“政治、经济、风土”眼光。而且从诗人早年的成长经历而言,现代文明的印记在他身上留下的是累累的伤痕,而博览群书的诗人早年热衷的,是西方神秘主义大师们的作品。因此,诗人关注的是东方的文化和精神特征。在北京的街头,他驻足几个小时,看起来是在逛街,实际上街上的现实中最引起他的注意的,是迎风招展的写有汉字的店招布幡,诗人就这么饶有兴致地入定了。

并不是随便哪里的天涯海角在诗人这里都有这样的待遇,在游历亚洲之前,青年米肖是个水手,去过巴拿马,去过南美洲,并留下诗作《厄瓜多尔》,其中充满厌倦、疲乏,用最准确的中国字来形容,是“殆”。在顺亚马逊河而下至出海口之后,诗人写道:“亚马逊河在哪?我看不见”。

而在印度和中国,诗人第一次发现,“在这个地球上还存在着符合人类本质的民族”,评论家在评论《一个野蛮人在亚洲》时说:“在南美洲,米肖所问的是:我在这儿干啥;在亚洲,他的问题是:他们在做什么。”

30年代北京店招上的汉字

米肖在中国一共呆了三四个月,路线历经广东、香港、澳门直至北京。“旅途中,我读书、观察、学习、思考、沉思,一无倦怠。即便在酷热天,仍怀有一种宁静。于道相合,融于一切。”他在北京的时间最长,沉下心来观察老子的哲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中国人的思维言行方式,比如在描写中国的社会动荡时,不同于别的西方人:“农民、小贩多次被抢,一而再,再而三。然而即使被抢了10次,他还是有耐心。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护,在西方人眼里,这种不安定感难以忍受,令人焦虑,中国人却善于巧妙地周旋。”再者,百姓为了谋生,有着一些方寸之间施展智慧的技巧,这也没能逃过米肖的眼睛:“挑夫、小贩表现了平衡的智慧:一头是冒着热气的锅与炉,一头是罐与碟,间或加一个入睡的小孩。这需要何等的灵巧啊!”“中国人是天生的能工巧匠,不巧做不了中国人。”“中国人即便吃饭也刻意追求相当的功夫,因为中国人完全可以像其他民族一样发明刀叉,只是使用刀叉不需要什么技巧,中国人不屑为之。”

并不是只有盲目无脑、为在本国哗众取宠的赞美,米肖也从长城看到了中国闭关自守的文化心态,诗人还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压抑:“中国人好像从未松弛过。他们谨小慎微,处处设防,很可能会丧失笑的能力。由于长期的压抑、隐藏、绞尽脑汁,中国人不再会笑,多么可怕的沉疴啊。”

在30年代的北京,米肖成为了京剧戏迷和梅兰芳的粉丝。他看得相当认真,看出了门道:“没听过梅兰芳唱戏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温柔,那撕心的,令人销魂的温柔;也不知道什么是眼泪的滋味,什么是优雅精细的痛苦。”

和别的走马观花不同,中国之行对亨利·米肖的写作生命终身有效。中国戏曲对米肖的诗学追求启发最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戏曲特色,启发了米肖旁敲侧击、少着文字但多得风流的“间接笔法”和“断续写作”,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区别于西方艺术传统的关键点:“西方人把什么都演出来了,一切都摆在台上,应有尽有,无一欠缺,甚至透窗可见的外景;中国人只随剧情需要,摆置可以象征平原、树之类的东西,手搭凉棚,向远一眺,便可生动展示远景。他们能比我们表现更多的景物。”

从此,米肖终身练习道家精功,持之以恒,直至逝世。他离群索居,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不领奖,不上媒体不拍照,甚至从不以为自己是什么诗人。他的住处四壁空空,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书桌,几把椅子,成为后世西方“断舍离”模仿的范本。

一种文化应当耻于沦为噱头,米肖从道家文化中寻求的是真功夫:“从前,我易怒。现在我踏上了一条新路:在桌上放上苹果,然后,进入其中,何等安宁!这事看起来简单,我却摸索了20年。”

亨利·米肖著作与中国书法

40年代中期,米肖开始在诗中说禅:“请让学者远离我,喝师说,他知识的棺木限制了他的理性。”这里所写的喝师,是中国禅宗临济宗的棒喝。米肖升入禅宗新境界的重要途径是解除对立,在悖论中觅求真理:“他冷于不冷,热于不热,不渴而饮,无水但并非无浪的海,没有纤维素却挺拔的树。”

解除对立、融为一体的修为,对从小对西方文化感到幻灭的米肖来说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不是彻底的逃避,而是帮助他重新摆正了自己在本位文化中的位置。在晚年的《米肖自略传》中,米肖自论从东方悟道之后,不再是简单的抗拒:“渐渐放弃抗拒欧洲文化之念,开始从中汲取养料。”这就如同米肖从东方喜好月亮所发现的精神,诚然,月亮代表着阴,如果你逃避灼目的太阳,自会在阴柔的月亮身上寻求到舒适的慰藉,但是月亮反射的,仍然是太阳发射出的光芒。

体认东方文化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五六十年代,米肖开始借助致幻类药物悟道和写作,这是一段深不见底的神经漫游。幸而,米肖从未远离中国文化,1971年,米肖为张龙颜著《中国书法》做了一篇长序,后来序文以单行本出版,名为《中国会意文字》。米肖对中国文字充满了热爱和遐想,因为西方拼音文字体系,文字符号和所指向的事物之间,即名和实之间,并无必然性等可以看见的视觉规律,这就让诗人的母语写作,似乎必须借助一双无情的别人的双手。米肖想要从中突破出来,虽然他并没有系统学过中文,但他深入研究了中国文字名与实之间的亲密关系,窥见了“字与物的原始神圣联系”,领悟了“人与原始会晤的惊喜”。

米肖不仅在诗学上追求东方智慧,他本人还是一位画家,更是在视觉形象表达上,直接采用大量东方元素,以期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米肖在法国主流文化圈中离群索居,但对中国人总是一无保留。初到法国的中国画家赵无极,正是因为其八幅充满水墨意象的石版画引起了亨利·米肖的注意,并且为每一幅画都配了一首诗,从而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圈的视野,重要的是以东方的背景和姿态:“米肖的话使我彻底安心,而且表达出了我模糊的感觉,只因为我曾经一心要摆脱中国传统,所以并未在意这种感觉。与米肖的相遇,对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亨利·米肖书籍

亨利·米肖作品选

杜青钢译

《迷惑》

我失去的女友,一直住在巴黎。行走,欢笑。我期待,迟早一天,她母亲找到我说:“先生,不知道她怎么了。又没啥异常现象,这个月,又瘦了4公斤。”

女友体重55公斤时,她母亲再次找上门,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样子,好像我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稍后,又来找我,对我说:“先生,女儿只剩25公斤了,你能否帮点忙。”一个月后:“先生,只有24公斤了。事情很严重。”

我说:“24……公斤,等她只有19公斤时,再来吧!”

果然来了,声称14,其实有17公斤,据说,瘦到14公斤,女人的命就没了,一着急,她提前来了。

“先生,她要死了。她对你就那么无足轻重?”

“太太,别怕。她不会消失的,我不能结束她的生命,即使只剩两公斤,她还会活下去。”

《趋于宁静》

拒不接受世界的人,不会在世界上建屋。冷而不知其冷,热而不觉其热。砍伐白桦,一无举动,然而,桦树一一倒下,他呢,领取相应的报酬,或者,遭到一顿痛打,有如一份无意义的馈赠,随后,若无其事地离去。

喝水,并不因为渴,钻进岩石而不感到疼痛。

腿让卡车压断了,他神色依旧,仍然梦想和平、宁静和平安,难以得到、更难保持的平安,想着平安。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他对海了如指掌。海就在他身下,无水的海,但并非无浪,一望无垠的浪。他熟悉河流,穿过他身体的河流,无水而宽广,水面上,常常掀起猝不及防的巨浪。

无风的狂飙在他心中肆虐。属于他的,惟有大地的宁静,公路、车辆、羊群遍布全身。没有纤维素却坚硬挺拔的树在他心中结出了一个硕大的苦果。

伫立一边,赴约,每每只有他一人。从未握住别人的手,心咬诱饵,思念平安,缠人的混账平安,他的平安,人常说的高于平安的平安。

《一个野蛮人在中国》

(节选)

在北京我才认识了柳树,不是垂柳,而是普通的柳树,树身略微倾侧,典型的中国树木。

柳树总是有点像回避什么似的。它的枝叶捉摸无定,它的动作宛如骇浪进集。在它身上更多的是人们看不到的、它没有显示出来的东西。这是一种最不善于自我炫耀的树。虽然它老在战栗(可不像桦树和白杨那样生硬而惶惑不安的战栗),但既不傲岸,也不阿附,它永远划行着,回荡着,迎风独立,仿佛游鱼在湍急的河流中间翻腾、嬉戏。

柳树一点一点陶冶你,每天早晨都在教育你。但是使你惊愕不止的是,经过一番巨大的摇撼之后,它歇息了,于是每当人们打开窗户时,都不能不想哭泣。

新教育家

报道新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0)

相关推荐

  • 夏日小记

    总第415期 夏日暑气中,有什么是让你一想就感觉凉爽的? 巧可力雪糕.冰可乐.沙瓤西瓜...... 嗯,不错.如果吃着.喝着,再慢慢品着一篇好看的小文章,还真是挺完美的啊! 夏日小记          ...

  • 由一粒米想到的​||樊瑞楠

    由一粒米想到的-- 樊瑞楠 1 由一粒米 我想到了眼泪 由很多粒米 我想到了很多眼泪 那每一滴眼泪都是流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2 由一粒米 我想到了一粒种子 想到了土地 你如一颗种子 深植在土地里 ...

  • 初读亨利米修

    L'OISEAU QUI S'EFFACE/Henri Michaux 消失的鸟/亨利米修 (知乎网友:xiayuhua译) 那一只,它出现在白昼里,在最白的白昼里,鸟. 它挥动翅膀,它飞起.它挥动翅 ...

  • “对世界文化的眷恋”

    在后现代的今天,"伟大"一词似乎具有泡沫经济般的浮夸感,但在彼得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伟大"绝不空洞,因为其中有着结实的填充物质.对我来说,甚至仅仅因为一个名字 ...

  • 中国安文化产业:安居乐业 人民的需要(三)

    安学社: 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创意发展,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求索,在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染液中出彩,大自然阳光雨露滋润中发新芽. 安文化产业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安文化:无国界.无宗教.无地域 ,是 ...

  • 读书人不会过滤光芒​ | 小禪閑讀荐書

    读书永不过滤光芒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一定要有广泛的阅读量 眼界有多高 笔下的文字就有多高 一个人内心有了格局.有了气象 文字才会有格局 无事闲翻书 小 禪 閑 讀 #  本期小禪继续為你推薦10本 ...

  • 肖海明 —— 中国文化高级职称国家高级书法师

    肖海明 —— 中国文化高级职称国家高级书法师

  • 祝融号走了1000米,顺便将中国文化带去了火星

    果壳12小时前 关注 祝融号已在火星漫步一公里. 今天,2021年8月23日,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已经住了100天,行驶1000米成就达成 √ ! 从启程那天开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 ...

  •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

    麻将是大众娱乐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有人称之为「国粹」.不过,又有多说人知道麻将的由来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呢? 中国古代有三种游戏流传至今: 1.围棋.围棋似道,产生于原始社会,三百六十子毫无贵贱,一 ...

  • 70个中国文化常识,收藏起来。[心]

    70个中国文化常识,收藏起来。[心]

  • 母亲节: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孙娟的书房"设为星标

  • 画家汪意丰——在中国文化中创作当代艺术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界常谈常新的话题,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殊之处,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 ...

  • 【名家典藏】总第1029期 著名诗人池莲子 || 赞 中国文化诗学之美 继 丝绸之路欧洲弘扬

      总 第 1029 期  名家名人典藏      平 行 宇 宙       -- 诗 电 影 世 界 --     订制专属视频加微信:yspl090806 汉语版 英文版 西语版 作者|马文秀  ...

  • 千古不变的定理的中国文化: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许多东西以及定理都是极为深奥的.它非比寻常,却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人文发展的定律,还是大自然无穷的奥妙呢?我们都有句千古不变的定理中国文化: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三生万物逢七必 ...

  •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个特殊机构,从此让中国文化兴盛不衰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当今社会,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也是层出不穷."学校"一词在当代人看来早已耳熟能详,可是,任何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