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伉俪留学归来的建筑梦 | 专访时境工作室创始人卜骁骏
采访档案
卜骁骏
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研究生院建筑设计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研究生学位),任职SOM(纽约)建筑事务所建筑师职位、北京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建筑师职位。与合伙人张继元成立Atelier Alter工作室。参与过多项重大国际项目,设计范围集中于大型公共建筑造型、空间及室内设计,建筑外墙、结构以及对材料的革新性使用。擅长把握不同的尺度,在真实的构筑中,传达出具冲击力而赋人性化的美感。
妻子张继元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研究生院城市设计专业、纽约全额奖学金库珀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建筑学专业,曾任职于RMJM North America建筑事务所,Atelier Raimund Abraham雷蒙.亚伯拉罕建筑师事务所。与合伙人卜骁骏成立Atelier Alter工作室。作品擅长于以西方的艺术手法对特有的基地文脉进 行挖掘与再创作,从抽象的诗意中,传达对人文与社会的关怀。
01
夫妻档建筑师
【青年建筑】: 作为夫妻档建筑师,您和夫人共同创办公司这10年里面。在设计工作或是在家庭生活中,有没有过矛盾或冲突?比方在设计方案上的意见不一。平时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呢?
在一起工作最开始的几年里,我们的冲突和矛盾确实是比较多的,但因为合作的需要很快便熟悉了对方的弱点和优势,对于一些高标准的项目,我们可以凝结双方的优势,形成一个更强的战队,张继元擅长哲学理念以及艺术方面的探讨,我更善于把一个事儿执行得好。在参数化、材料和构造方面,她的语言更大胆,而我的语言可能会更现实一些,过去可能互相看不上对方所擅长的方面,但经过太多建成或未建成项目的历练之后就发现,由于两个人拥有不同的背景和基因,反而使这个事务所的作品做的非常的丰富,混合之后的基因的多样性给这个事务所带来更大的能量。有时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其中一人在某一方面做的比另一人更好,而是作为一个合作的有机整体意味着每个人的角色必然是有区分的。
干建筑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一个项目的跌宕起伏导致情绪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拥有稳定的合伙人的支持,非常有助于一个事务所以一个稳定的形态面对多变的环境。
休息对于建筑师总是很奢侈的,我们的生活永远不可能跟工作分开,只能无尽的投入到创作当中,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双方协商优化过的。我们会很享受一年里能花些时间带着孩子一起旅行,其实这也往往是工作出差转化来的。
时境在德国Way of Life 展览途中↓
02
国内建筑师的挑战
【青年建筑】:您和夫人都曾在外国知名事务所工作过,与国外设计项目相比,您觉得国内建筑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就整个项目周期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整个工程团队的品质不可控。总体而言,国外的建筑师和上下游contractor是一个口碑系统,每个合作方都很关心自己的职业口碑,他们会通过努力工作来维护自己的尊重,这样一个项目的团队的工作品质更加可以预期。在中国,这种品质的浮动相对来说比较大,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碰到非常黄金的组合:业主有时招采的原则就是谁便宜用谁,我们经常要为合作方的错误或工作不到位承担相当的工作,因为可能你不做别人的工作,这个项目就完蛋了,即使是免费的;这还是算好的,还有一些你没有办法左右的团队的品质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呈现。这一点常常是令人非常头疼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夜之间我们的业主、设计、建造三方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也并不是说我们的团队就没有问题,而是说在这里你碰见问题、产生额外消耗的几率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设计端的必须有很多智慧来应对这样的建造环境,针对建造能力或预算而设计。
针对不同的预算和建造品质设计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上:青岛OMC立面改造,下:英良北京展馆)
单就设计阶段而言,我们还是非常感谢中国这个机会的沃土,挑战往往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在国外对建筑师的认知往往是看设计本身是否真的好,他们对一件作品更加挑剔的同时,反而对你是谁这件事不那么关注;而国内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还要努力学会如何跟各个圈层打交道,所以工作的内容和关注点相对复杂一点。
【青年建筑】:作为一家注重设计的中小型建筑事务所,时境建筑在10年间,参与完成了非常多的建筑项目,包含建筑、规划、景观、室内,以及各种建筑类型:文化、商业、住宅、医疗、教育。你们是如何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的品质的呢?
我们并不是一家拥有很多人的事务所,所以更倾向于比较聪明的把事情做好。举例来说,对一个中等尺寸的项目,我们会在每一个工种节点处安排一个负责人,他来负责这个设计和施工图的沟通和完成,还包括BIM模型的汇总和更新,不管图纸是由内部团队还是由外部团队完成,等于是通过社会分工把一部分我们带不动的工作放在设计体之外。
再有可能有所帮助的一点就是我们员工并不是很多,当然这对每个员工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挑战,但其结果就是这个团队并不需要做很多商业的项目来填充我们的产值;一旦每年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项目压力时,我们就有精力能够做的稍微慢一点,做得集中一点。
|北理工体育馆室|
03
关于“网红”建筑
【青年建筑】:时境建筑的设计都十分大胆,同时也是非常活跃的创意团队,除了日常的设计工作也会参加全球各地不同的展览活动、集群建筑设计邀请等,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建筑传播与大众展览的关系?如何看待“标志性”和“网红建筑”?
建筑师必不可免的涉及到影响力建立的这个问题,由于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崭新的传播方式已经以非常大的压力进入到建筑行业,过去建筑师传统渠道建立影响力的方法现在已经明显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当网红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成为消费品进入大众视野的那一刹那,他们的身份就向产品经理转变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这是不是一个好的设计或建筑’,而是‘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消费品,是否可以博取消费者的欢呼’。
我们要克服的问题是怎么样去战胜时代,因为网红总是稍纵即逝的,在获得这些瞬时的能量的时候,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不是有足够的变化。这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也有相分离的部分。“网红真建筑师”前期琢磨时尚媒体的需求,通过设计一些网红作品来宣传自己,但是在获得这些能量以后会迅速的把这些能量转变成优秀的作品,体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而“网红假建筑设计师”奔着一时的利益,而不管建筑的好坏,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有些设计师是幸运的,在设计出一个好的作品的同时而提高了知名度,就像Peter Zumthor因为自己的作品而获得各种荣誉,并且受到所有设计师的尊重。
用作品体现自己的核心价值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而不是只考虑这些瞬时的变化。我们与其说关注这种现象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倒不如说是逐渐在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希望做到无问东西,坚持自己的艺术哲学。我们这样的团队更加倾向于后者,认为这是必须要做到的,没有独立的思考力的作品在当下瞬息万变的设计潮流中是无法树立长久的影响力的。
|展览- 韩国首尔Factory for Urban Living|
|展览-坪山美术馆 未知城市|
展览 - 书法中的异托邦所构筑的乌托邦
04
设计理念
【青年建筑】:“时境建筑”这个名称是不是和你们的设计理念“场地的文化挖掘”有关?如今很多设计公司都在强调“场地文化”,你们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吗?
时境两个字,实际上是由我们的英文名Atelier Alter演变过来的。Alter有“变化”的意思,如果直接音译过来的话,确实没有什么文化,而“时过境迁”是我们中文里常见的一个字眼,而且时间和空间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两个概念。
我们这个团队可能会更加强调“时间”在一个建筑里的概念。当然我们大量的作品都是从环境当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开始设计,但我们会更加看重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建筑场地所有物质文化所遗留下来现状进行解读,再加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这个“时间”的部分。
我们非常强调culture artifact在建筑当中的作用:往往我们入手的方法就是首先发掘出一个建筑在周边环境当中能够获取多大的物质和文化资源,我们从中抽取智慧,再加上我们的理解,通过设计形成崭新的建筑语言。
【青年建筑】:很多建筑大师都有自己的设计手法或统一的符号性,但是我们看到时境建筑的设计手法是多样,我在你们的设计中会看到一些大师的影子,比如扎哈,您如何看待这种借鉴呢?
其实还是有一些大师他们比较不固化自己的设计语言,比方说佐姆托、赫尔佐格或者伊东丰雄,这是每个设计师自己的选择。
对我们而言,拥有成熟的设计风格固然是好,因为那样意味着不需要费劲寻找新的语言、空间上可以更加精进、施工会更加有品质,意味着相对熟悉的个人品牌和高效的传播。但我们目前还是非常享受设计的多样性带来的快乐,因为这是建筑师创造性价值而不是复制的价值体现比较多的地方。
刚才提到我们对文化发掘和产生新的建筑语言,这本身就要求是一个比较谦虚的态度,去观察去学习,我们享受产生新的语言的一刹那,就不可能用很强的个人的意志去统一所有的文化和物质基础。反过来讲这样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优势,从文化、规划、建筑、结构、室内到材质的统一度非常高。
但我们对于在这一段的摸索当中确实深刻的掌握了一些材质和空间手法,这些亲自摸索出来的精彩手法会一再的被使用,我想这是建筑师必然要走过的路。
|北京英良石材档案馆|
|厦门英良博物馆|
|五里春秋泛文化体验区|
© G7PHOTO ↓
|迪拜中国企业联合馆|
|厦门交通枢纽改造|
|温州侨贸中心|
|秦皇岛酒吧改造|
|秦皇岛栈桥改造|
05
关于新技术
【青年建筑】:在国外,绿色建筑广受推崇,但是国内这方面的推广却不尽人意,您觉得有什么原因吗?作为最早使用BIM流程的国内设计公司之一,对于“绿色建筑”“BIM应用”“VR设计”等建筑技术你们是怎么看的?
在国外,一个建筑生命周期里,能源相对建造和维护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大概在1/3左右,目前国内来讲,这部分的能源开销还没有那么大的比例。再加上比较高的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溢价,相对这些价值我国在节能带来的价值的敏感度还不高。这很正常,当环境污染能源的费用更加昂贵的时候,建筑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变化。
我们曾经在波士顿上学,Revit就是从这个城市起家的,我上学的时候,就刚刚好学校正在教授这个东西;又曾经在SOM纽约工作过,Revit驻扎了一个团队在SOM来推进软件的迭代,还包括Digital Project的维护团队参与到我们的项目当中,所以说这种工作方式是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的。但回中国后在整个我们的工作流当中,我们使用的力度并不是特别大,主要是整个工业体系的上下游还不具备存在这样的工作方式的土壤,尤其是小项目。我们给出的模型,别人没办法直接使用,而BIM软件自己本身的概念方案设计能力有限,并不适用于整个设计周期当中,尤其是像我们这种比较重视方案的团队,这样导致我们前期不太使用BIM。在我们回中国最初的几个项目当中,我们使用过,但最后都放弃了。其实我们的员工都会使用。主要是因为在BIM里你要想做成一个事需要把上下的所有关系都要理顺,有时候这个所花的时间很难在工作的效率为主要因素的情况下得以满足。目前我们使用别的建模软件达到BIM的使用效果,公司内部的工作比较繁琐,我们还需要开发自己的工作环境,即使这样也更加适合我们这种创作型团队。
BIM不是不好,而是对于我们的工业体系来说来的稍微有点早,就像一个APP在中国的诞生一样,如果没有手机的这个大的生态环境的话,无数的APP是没办法生存的。就我所知,美国目前大的设计公司很少使用Autocad了,都是在用Revit,那是因为他们整体的生态环境已经可以跃升到下一个平台了。
VR对我们来讲是天生蕴藏在我们的工作流当中的,因为我们的设计方法从来就不是二维的,一直都是从三维当中做设计的。那么VR对我们来讲,目前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但我们非常关注目前崭新的使用显卡实时渲染的功能,因为它带给设计师更大的自由,更快、更精细的材质的反馈。这给我们设计带来很多优势,相对CPU渲染产生一张效果图的时间和代价大为减少,甚至动画变得越来越简单,我们确实已经跃升并且利用这个时代的便利,我们的作品明也因此明显在表达方面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虽然我们同样也使用模型或者图纸去处理工作,但我们很享受我们目前的工作方法。
|曲靖博物馆|
|青岛垂直的潮汐|
【青年建筑】:时境建筑已经成立十年,这十年您是怎么评价的?未来十年又有什么规划呢?
时境建筑2010年回到中国,2013年搬到北京,要真正有作品盖起来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了,所以纵观整个我们的工作历程来讲还非常年轻,处于创业的阶段,还在努力建立起自己的作品语言以及影响力的阶段。在这9年当中,中国的建筑行业起起伏伏,我们的职业生涯经历了2008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公共建筑、住宅、学校、商业、医院、基础建设、民宿每个轮了一遍,目前我们的国家又处在经济转型的重大节点。建筑师在整体的国家经济的运作当中没有办法左右它的方向,只能在每一个题材当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建筑师拥有选择权,选择可以施展自己的设计强度的方向。我们也在不停的询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未来的十年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往艺术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兴趣所在。
【青年建筑】:请问您对“建筑”与“设计”的理解。
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和神圣的地方。在思绪中沿着光寻找建筑的过程,就是建筑师朝圣的过程,是个人把光和希望传递给出去的过程。建筑师需要创造一个能让观者静思而完成文化鼎礼的空间。
|厦门英良博物馆|
通过对卜骁骏的专访,我们对Atelier Alter工作室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他们更多优秀的作品。
采编:青年建筑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