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两首六言诗是《宋诗精华录》压卷之作,引得“苏黄”来唱和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任公这段评价李鸿章的名言,放在“拗相公”王安石身上同样适用,毫无违和之感。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毁誉参半,有多少人爱他,就有多少人恨他骂他。作为一个诗人则不然,在诗人林立的宋朝,他仅仅凭借两首六言绝句就能独步天下、执住浩瀚宋诗之牛耳。其诗名为:《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这两首诗是王安石继1036年随父兄游赏汴京西太一宫,屡次拒绝入朝为官,终于在32年后的熙宁元年奉神宗召入京准备变法,重游故地的题壁之作。
题壁诗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以愚之见,一则因为这种诗都是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情感真挚又特别彰显诗人才华,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二来这些诗背后几乎都有让后人不断想起、反复讲起的故事,譬如陆游的《钗头凤》,《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下面,我们来看王安石的这两首名作。先来看第一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第一首从夏日的风景入笔,“柳叶”“鸣蝉”“荷花”“落日”,这些夏天最为常见的景色,用一个“绿暗”和“红酣”来形容,说出了万千人想破脑袋都说不出但始终涌动的心中意,好一派夏日风景图赫然铺展在眼前。
然后作者荡开一笔,不再写景色的美,而是迅速转向思念家乡的主旨,看着这汴京城“三十六陂”池塘里的一池盈盈水,情不自禁想起了遥远的江南故乡。
全诗由眼前之景引发思乡之情,或许身在京城的王安石那一刻心已经飞回了江南,或许冥冥中预示着即将来临的熙宁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充满荆棘和未知。变法未始而已萌落叶归根之思,仿佛这是王安石对自己领导的大变革的一种预言,不想最后一语成谶。真是造化弄人,真是昔日戏言身后事,明朝都到眼前来!
再来看第二首。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这一首从32年前和父亲、兄长同游着墨,诗人的情思闪回到年少轻狂的当年。那时的王安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可32年过去,天命之年在即,仍然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尽人意,此时的王安石会不会有苏轼“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的感喟也未可知。
32年,当年的翩翩少年已成苍苍老者,当年和父兄同游的踪迹早已被岁月抹去。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物仍是,人已非,怎不让人伤感呢!
这一首诗用几乎白描,近乎流水账式的手法,把韶华易逝不等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全部倾诉出来,不着一字,风流尽得。
这两首诗有多好,近代著名文学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收录了这两首诗,并写评词:“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苏东坡、黄庭坚这对师徒看到后,不约而同命笔写下和韵词。
苏轼《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晴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成迷。
到底苏东坡、黄庭坚和王安石的词孰优孰列,读者心中有杆秤,历史也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