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如何理解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归经是指任何一种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及其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治疗作用。也就是说,中药不是对人体的所有系统、器官或组织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是有一定选择性、针对性的。故中药处方长久以来都不能做到标准化、统一化。
药物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因为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同其它药性理论一样,归经的确立也是以临床实践的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如贝母、杏仁能治喘咳胸闷,故归肺经。青皮、香附能治胁痛;天麻、钩藤能止抽搐,故归肝经。麝香能开窍醒神,酸枣仁、远志能养心安神治心悸,故归心经。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长期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另有些药物归经的确立方法,是依据脏腑的相生相克五行制约理论及脏腑相关的理论为原则。这种归经的确立方法,实为依据脏腑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影响,来间接地确立药物的归经。如麻黄通过对肺气的宣降,显示了利尿作用,从而它应归膀胱经。还有以某种邪气与某脏腑的特殊关系作为药物归经的确立方法。如能祛除湿邪主治湿邪为患的药物,一般则确立其归脾经。
掌握归经理论,有利于临床选用药物。如外感头痛,诸如白芷、柴胡、羌活等药物虽均可应用,但应辨证分经选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归经理论只反映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因此,归经必须与四性、五味等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如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对治疗咳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黄芩治肺热咳嗽,干姜治肺寒咳嗽,百合治肺虚咳嗽,葶苈子治肺实咳嗽。显然,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之异;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不能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
清代医家徐灵胎说:“以某药为 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他又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我理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若医者不懂得经络而用药,那么他的错误一定很多,一定不能得到快速的效果;若医者执着于对准经络去用药,那他的过失也会有很多,甚至反而会造成伤害。”古人之见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总之,药物归经只为中药性能概念之一,还应综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毒性等理论综合应用,不可单纯“按经抓药”。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