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四平攻坚战:两个未来开国上将的血拼对决

1947年6月14日晚20时,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最后目标总攻四平的战斗打响。攻城总指挥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一声令下,近百门火炮突然一齐怒吼,大地上顿时响声如雷,密密麻麻的炮弹如冰雹般砸向了四平城。只见四平街内山摇地动,火光冲天,满城瞬间化为一片烟云火海,城墙上也被打出了一块块缺口。在阵地前沿准备进攻的民主联军官兵们看到如此壮观情景,都不自觉地堵耳张口,内心震撼。这样猛烈的炮火攻势,可以说在我军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这次四平攻城之战,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集中了第1纵队全部、邓华纵队(即由西满军区独立1、2、3师组成的西满纵队,邓华兼任司令员,陶铸兼任政委,也称辽吉纵队)全部、第6纵队17师,并配属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5个直属炮兵营,共7个师8万余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攻城行动。林彪则亲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欠11师)、第6纵队(欠17师),独立1、2、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师、骑兵2师共17个师的兵力,机动部署于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的沈吉线、中长路附近,以阻击沈阳北援四平及长春南援四平之敌。

在攻城火力上,林彪可以说拿出了血本,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直属4个基干炮兵团的近一半兵力搬到了四平,前所未有地集中了96门火炮攻打敌军一个目标。这些火炮大部分是日式山炮、野炮,一小部分是缴获的美式榴弹炮,还有12门高射炮,都是在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朱瑞领导下费尽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林彪抗战期间曾在苏联养过伤,是见识过苏联红军“大炮兵”威力的。林彪坚信,当密集而猛烈的炮火扑天盖地飞来时,任何军队的意志都会被其强烈震撼。

如此猛烈的炮火也深深震动了国民党军四平守将陈明仁。他甚至走上城墙观看,只见天空被眩目的火光映红,城区内外炸点遍地此起彼伏,比节日里的烟花还要精彩。陈明仁感慨地说:“我打了20多年的仗,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猛烈的炮火。林彪的身子骨硬了!”不过,陈明仁仔细观察了炮火的弹道,发现呈大面积散布状,并没有集中一点进行火力突破。他判断,东北民主联军还不大善于组织步炮协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攻城炮火的威力。在进行了查问后,发现城内除部分房屋起火、一些通信线路被炸断外,主要防御工事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因此,陈明仁反倒更加坚定了守下去的决心。

攻城的炮火准备足足进行了17分钟,然后开始向前延伸。这时前方指挥所发出了统一的突击信号,各方向攻击部队立即集中轻重火器猛烈开火,对守城之敌进行压制。与此同时,第1纵队1、2师,邓华纵队、第1纵队3师的步兵发起冲击,从西南、西北和东南三个方向直插四平市区。

众所周知,李天佑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就是未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大名鼎鼎的“万岁军”,战绩不用多说。而陈明仁的守城基干部队国民革命军第71军在抗战中打过很多硬仗,并在中国远征军序列中参加过滇西反攻,痛击日寇,也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劲旅。如今两强相遇,究竟鹿死谁手?

在林彪的极力灌输督促下,东北民主联军上下学习和研究战术蔚然成风,经过不断地总结、实践、再总结,已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战术原则,即广大军迷耳熟能详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在向敌冲锋的时候,民主联军的突击部队通常成“三三制”结构,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小组,每组三、四个人,列成三角队形冲锋。各班组成散兵线形,互相配合,交替跃进,寻敌缝隙,前仆后继。然而,四平国民党军的火力点并未受到民主联军先前炮火准备的较大损害,仍然猛烈发射,在阵地前沿织成了绵密的火网陷阱。民主联军的先头突击部队当即受到很大伤亡,纷纷倒在了冲击道路上的水沟、外壕、铁丝网前。后续部队立即组织机枪、平射炮和60炮打敌人的火力点,有死角的地方就派爆破手上去爆破,继续发起冲击。在冲天火光和不断的爆炸声中,突击部队不顾伤亡奋勇前进,顽强爆破敌暗堡突破外壕。在靠近城缘的的冲击路线上,星罗散布着许多中弹倒下的官兵躯体。

在第1纵队2师的攻击方向上,因已提前扫除了新立屯附近的小红窑堡垒等敌军据点,突击部队进展很快,于20时45分便突破守敌防线,在四平街西南角打开了一个口子。附近的国民党军急了,拼命冲上来想堵塞缺口,与2师突击部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经过一番残酷厮杀,2师先头4团消灭了突破口附近的敌人,继续迅猛插向城区。在2师左翼,1师由于前期组织战斗不力,未按计划清除海丰屯外围的敌军据点,事后却没有向纵队报告,致使上级也不知道情况,未能检查出战斗隐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