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此病之痛极为难忍,且发作频繁,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即使缓解仍易复发,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治疗也较困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卫气不固受风,内因为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怒气难消,以致气郁化火,突受惊恐,心胆火动生风,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化风,风火上窜阳明经,筋脉掣挛,气血郁逆而导致面痛。面痛的特征是发作突然、呈闪电样、阵发性、时间短暂而疼痛剧烈,正是风火煽动的表现。
面痛也可多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而诱发,表现为一侧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
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治疗方法
神经干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mm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cm。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余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cm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入阿是穴和合谷穴。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min,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疗效评价
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
疗效评价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丛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cm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疗效评价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配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
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每次选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g加1%盐酸普鲁卡因1ml升混合后做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m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1疗程,隔15天后再做另1个疗程。
疗效评价
穴位注射法共治疗134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控制为26例(19.4%),显效64例(47.8%),好转41例(30.6%),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
体针(之一)
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2%。
体针(之二)
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5~6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刺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温针加拔罐
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572例,痊愈459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
电针
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次/分~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
全息针
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入,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刺血
取穴
主穴:分二组。①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②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
拔罐
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髎、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配穴:风池、合谷。
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
挑治
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做纵行挑破一个0.2~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个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个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温某,女,43岁。1987年6月12日就诊。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痛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刻诊: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支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尿黄,便秘。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
取穴:分二组:①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②四关(合谷、太冲)。
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
医案二
陈某,男,33岁。1976年1月9日初诊。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患者从1967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做1~2次。至1969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10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刻见: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30/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平肝息风,活络止痛。
取穴:四白(右)、太阳(右)。
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
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本文摘自《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