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吉林城市的历史源头竟然在西关的温德河口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山环水绕、景色优美的吉林市,自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在松花江右岸,还曾发现多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遗址。然而真正奠定现代吉林市城市基础的,却是清初时期松花江左岸建立起的临江木城。而在吉林建城之前,清政府早已“落棋子”于松花江左岸,在今天温德河口以北的松花江江岸地区兴建了官办船厂,那里堪称当代吉林城的历史源头。

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展示的船厂造船场面油画及文物

先有船厂,后有吉林

吉林俗语:先有乌拉,后有吉林,说的是北部的乌拉街古城先于吉林城在历史上出现。其实乌拉与吉林在建城方面关联不大,真正决定吉林城选址、营建的,当是温德河口附近先期建设的吉林船厂。关于吉林船厂的建设年代,历史上有顺治十三年、顺治十八年等说,但无论哪种说法,年代指向都在吉林城建设以前。据《吉林市发展史略》记述: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指令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也写作萨儿吴代)在吉林设厂造船,巡行江上以防沙俄……顺治十八年,吉林水师营成立,以司舰船督造

当时,宁古塔的流人张缙彦写下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曾记载:吉林船厂“造战船、练水兵,尽选宁古塔健儿充之,每一人帮丁一名,多至七八百名……踵至者六七百户计”。另据清初高士奇所著《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徙直隶流人数千户居此(船厂)。由这些记载可知,康熙十年(1671)年,安珠瑚奉命建造吉林城时,在今温德河口至临江门的沿江地区(后来的船厂水师营),已有大量常住人口生息。这不仅解释了《柳边记略》为何谈及吉林城时,要记述西门外最为热闹,同时还在隐隐地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把吉林城建设在松花江左岸,与船厂的兴建一样,都是针对防御沙俄的边防举措,军寨靠近船厂,也颇有“保卫重点国防企业”的意味

安珠瑚建吉林城画作

因此,“先有乌拉,后有吉林”的俗话只是时间脉络的表面现象,从城建历史角度审视,吉林城自兴建伊始,便与船厂密不可分,因此,先有船厂,后有吉林的表述似乎更为恰当。回眸往昔,在一片荒莽的河谷港汊,一座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军工船厂拔地而起,继而拱卫其旁的军寨一步步发展成为商贾辐辏的边外名城——其壮丽的史诗感与后来石油人拓荒建设大庆市,堪为异曲同工。

伪满时期的德源石桥,取自《吉林旧影》

以温德为河流名称,该记住的却是造桥的“德源”

清代吉林船厂旧址附近的温德河,是在市区段汇入松花江的最大一条支流。这条发源于永吉县肇大鸡山北麓的河流,全长63.7公里,其上游至今仍被叫做五里河(五里与长度距离无关,为满语“杜李”之意)。五里河奔腾而下,穿越永吉县境,由二道乡进入吉林市后,便被叫做温德河,直至汇入松花江。

河的名称与温和、品德无关。温德是一个满语词汇的略写,全称写作温德赫、温德亨,或者写作温德赫恩。不论哪种写法,都是满语“祭祀板”之意。此称由附近的温德亨山得名,温德亨山就是今天的小白山。从清初开始,吉林地方政府就有官方祭祀长白山山神的惯例,由于路遥险阻,祭祀山神的活动逐步改为在吉林温德亨山“望祭”。雍正十一年,在温德亨山上修建了望祭长白山神的望祭殿,温德亨山从此也被称作小白山。再后来,借小白山中的一个“白”字,这座山还被誉为护卫吉林城的四象神山之一——右白虎。时光荏苒,山渐渐隐去了温德亨之名,河却牢牢地把温德亨之名掌控着。

在冬日里,温德河显得比较安静,但是在历史上,这可是条阻碍交通的汹涌大河。民国时期,随着桦甸、磐石等城镇的不断发展,为便利出行,有道人在吉林城南下的咽喉要道上,募捐修建跨越温德河河口的石头桥梁。因石桥北侧镌刻造桥经过及捐款者姓名的12通石碑已被破坏,使得石桥募捐的主倡之人在史料记载中颇为混乱。民国时期官方记载是游方道人吕长春募捐建桥,桥梁建成后以吕道人的法号,命名为“德源”石桥。

而建国后文史调查中,许多人都说是发起募捐的是江南龙王庙的老道宋崇志。这个宋老道为了募捐,曾在北山坎离宫门前“坐罐”数月。所谓的“罐”乃是一个装有千百根铁钉的木笼,坐罐人在木笼中盘坐,忍受着钉尖刺肤之痛。在那每根铁钉上挂有写着金额的纸条,捐款人不忍坐罐者受苦,便拔下铁钉,按金额捐款。桥梁建成后,世人为了感谢宋崇志坐罐募捐,借他表字“德源”,将桥梁命名为德源石桥

由于募捐过程太过悲怆,吉林各界对捐款去向也分外重视。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在石桥的修建过程中,该桥原本由日本建筑商兴吉公司承包,因其违规开山凿石涉及侵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遭到各界抗议,因而被当局叫停,改由华商举奉铁工厂继续施工。吉林城一座普通石桥的修建,竟与民国时期举国上下高涨的爱国热情共振!

经历多次改扩建,今天仍横跨温德河口的新桥,早已不见了从前石桥的影子,但从真正造福民众的角度思量,无论是吕道人的法号,还是宋道人的表字,对吉林城的百姓而言,敬神的“温德”显然没有“德源”更值得百姓感怀。

温德河口近照,右侧即温德新桥

浩浩的松花江,静静的温德河

在天空淡雪轻萦的隆冬,走在覆盖着薄雪的温德河口,一边是浩浩北去的松花江,一边是凝冰拢雪的温德河——灰白交染,蒙覆天地,两端冬景竟各不相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吉林丰满水电站建成,大坝冬季流出的江水始终在零度之上,这使得吉林市市区江面不再冰封盈尺。穿冰取水、冰上建客栈(水院子)等几百年的旧俗成为历史。在松花江与支流交汇处,也就有了江涛与河冰同现的特殊冬日景观。

由于今年暖冬,温德河上的冰层很薄

而在丰满水电站建成之前,由于温德河口位于老吉林城迎恩门之外,地处江面季节性客栈水院子的上游,水质、水深条件较好,历来为吉林开采“块大、洁净”的优质江冰之地。这种冰被运到城内“冰窖”窖藏,作为来年夏季食品保鲜和制作冷饮之用。1926年,为解决市民饮用水卫生等问题,当时吉林省督军张作相创办了“自来水管理处”。经过实地勘察,勘定城西松花江上游左岸与温德河交汇处为水源地(民国版《永吉县志》)——将古老的采冰地变为自来水取水处,以自来水取代传统的井水和江水作为饮用水,这是吉林市城建事业向近现代迈出的重要一步。

温德游园的树木

在温德河口,现代文明的痕迹绝不止一个自来水取水处。为保护水源地,取水处江岸修建了八十余丈的石堤(《永吉县志》),石堤下广植草木,形成了吉林市最早的一块游园(《吉林市园林志》)。到了1940年时,温德河口一带的“自来水游园地”内种植着各种花草,设有保健馆、水族馆、儿童游园、温泉浴场等附属建筑——以公共绿地为当时城市居民提供游玩、观赏、休息的场所,在城市发展历程里,也属进步标志。

温德游园内,健身与游玩两种功能并重

在今天,温德河口附近的温德游园是七十年代初重新修建的。园内树木葱茏,曲径通幽,行走其间,不免心旷神怡。即便是在这严冬时节,游园内仍有人散步、有人锻炼,有人攀谈,有人用手机记录着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现代人享受生活的时候,或许已没有兴致去纠结、记挂温德河口的陈年往事。在温德河口,附近的西关宾馆和吉林一中一点点风吹草动,似乎更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