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怎样的境界?读完涨知识了

众所周知,《庄子》是一部很美妙的书,读这样的书,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

因为《庄子》一书,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意境也非常深远,我个人读《庄子》的时候,经常误以自己就是庄子本人,掉进了梦蝶的意境一样,翩翩起舞了。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庄子》应该是我读过最好的书。

尽管我仍无法达到庄子那样的境界,但是却可以在无人的深夜,尝试去揣度庄子思想的深度。

那么,庄子的思想到底有多深呢?

其实庄子思想之深度,在《庄子》一书中,早已有所体现,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大意是说,庄子的思想高深到能够同“天地精神”一样,不受到世俗中的一切所束缚。

所以,庄子本人既不与世俗为伍,也不会以万物之是非来满足自身的欲求,一切都跟天地精神一样,来去无痕,自由逍遥,了无束缚。

正如庄子在“鼓盆而歌”这则寓言所说,就算是世人认为第一等大事的生死,在他看来,也不过是生命当中必然需要经历的两个节点而已,既不会因为“生”而感到欢喜,也不因为“死”去而有所悲伤,因为这就是天地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地之精神的体现。

而一个人若是越是能摆脱“世俗一切”的牵绊,也就意味着越能够接近于“道”。

因此,庄子本人却能够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无疑就是“得道”了。

也唯有“得道”之人,才有可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庄子这样的境界,当然也是“得道”之后的境界了。

从另外方面讲,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于自身的认知,大都是“我在活着”,而“得道”后的人,往往会达到“我看着我在活着”这样的境界。

进一步地说,“得道”之前的人,就是当局者迷,而“得道”之后,就是旁观者清,知其来去之处。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说,即:

“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才得以活在真实的圆满当中。

而这才是庄子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即不再受到世俗中的一切干扰与影响,更不为世间中的各种纷争与得失而劳心劳力,耗费时间与精力。

当然,这也是庄子为什么讲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