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太极学者带来的思考
春节前,一个名叫Yens Weinbrecht(中文名王彦师)的德国人,带着翻译马小姐来到上海西郊与顾元庄先生会面。
这位德国王先生热爱中国文化,不仅能看懂中文(但语言交流,如听上海等方言尚有困难,仍须翻译帮助),而且学会了中国太极拳。王先生还成立了一个太极拳研习社,专门研究中国太极拳。年前他带领多人前往台湾购买了许多武术书籍,他被二本《太极拳史解密》和《顾留馨日记——太极拳史解密二》所吸引,他对中国武术的这一段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也有不少困惑的问题需要研究,他就分别向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逸文书店)与北京顾女士(顾女士的子女在德国留学时认识王先生)求助,急切希望能见到顾留馨的儿子顾元庄先生,想了解、弄清太极拳史中的一些疑问。几经周折,于是有了1月21至22日与顾元庄先生的二个下午会见交谈。
王先生希望了解的内容不少,他是有备而来,根据提纲一一发问。他除了询问顾留馨一共有多少武术著作,以及太极拳技术问题外,还认真听取顾留馨赴越南学胡志明学太极拳、以及在中南海教江青、邓颖超等多位中央领导学太极拳的情况;也问了顾留馨如何通过江青请求毛主席提倡太极拳指示的经过,以及顾留馨推动太极拳走向国际的种种努力。王先生也问了不少有关唐豪的问题。王先生对这样两位为太极拳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却在中国国内反而被一些人辱骂、给以不公正的对待而大惑不解,因此他很想了解武当派与陈家沟究竟是什么矛盾,为什么会产生如宗教般的对立?他也很想了解中国武术界上层的一些情况,对这些问题顾元庄先生表示无法回答,也不想回答。于是顾元庄先生建议他们在经过北京的时候,可以去会一会康戈武等几位专家。顾先生还帮助联系上了康戈武先生。康戈武先生在接待王先生他们时也说了句:“要了解唐豪的情况,找顾元庄是找对人了”。
顾留馨
一个外国人学太极拳,却又对中国的武术史感兴趣,是不是有点舍本求末、不务正业,或浪费精力?
我们国人除非对自己门派有利,或为攻讦他人,或者只是猎奇,一般是不会对武术史之类的东西发生兴趣的,有兴趣的也往往是乱编一通,往自己(或门派)脸上贴金。有朋友也曾经对我说过:“我只对技术与功夫感兴趣,对武术史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 我们社区打太极拳的有上百人,但知道杨露禅、杨澄甫,或陈王庭等的人寥寥无几,能知道王宗岳的则更少,而大多数人竟认为太极拳是李XX创造的,因为他们是按照李XX的光碟学套路的。如果我们都把太极拳当作一门技术,几种套路,而不是当作一种文化;如果大家都对太极拳历史十分无知,这能算得上是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吗?当然能把太极当作一种文化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还是少谈些继承传统文化之类的大话,一切恐怕还要从弄清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传统文化做起。
我曾经在晚报上看过一段故事,大意是说有学生向一位鉴定玉器的大师学鉴赏技术,大师给学生一块玉让他拿在手里,却对他大谈历史,一天二天三天,一周过去了,谈的都是与玉相关的历史,学生终于忍耐不住向老师提意见说:老师你怎么老是对我谈历史,怎么不谈一点玉的种类、质地等技术性的知识,尽谈这些没用的东西?大师语重心长地讲:“孩子!我讲的是玉的文化,是鉴赏玉的基础。”技术与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太极文化就由包含武术史在内的许多东西构成的,光看到技术而忽视文化积累,那是急功近利,是走不远走不高的。现在我们太极拳面对的就是这种浮躁心理。
有位美术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艺术与拳术固然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却不是以表现技术为目的,技术不过是表达艺术家与武术家性情的一种工具,而且这种工具还要靠人的知识修养去控制。”他又说:“学绘画,就是从美术史入手,广究各家画法,撷取历代精华,这就不会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从技术入手,犹如低头看路,看来看去只不过是巴掌大的一块,且心胸愈窄,眼光愈短,易囿于自己门派而不能自拔。从美术史入手,犹如登上高山之颠,俯视天下,群山万壑,无不尽在眼下,心胸广阔,眼光愈长远,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其势自不同一般,得于目,会于心,应于手,现于纸,自有一番气韵。最重要的是,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 虽然他讲的是如何学习美术,而作为拳术,作为文化的传承,两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太极拳是文化拳,是传统文化,那么作为文化,除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外,还包含着许多学说、修养,其中也包含了武术史的知识。如果只钻在技术里而忽略其它,缺乏文化涵养,充其量只是一介武夫,是末技之徒。当然我也不是说不要学技术,技术也是重要的,但应全面发展,切不要只重技术而轻视技术外的东西、轻视文化的积累与熏陶。
这就是德国太极学者对研究武术史有兴趣所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