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兴的太极理念【内附独家视频】

编者:河北邯郸,是太极拳之乡,太极拳五大支派中的杨、武两支,均发祥于邯郸市的永年。所以,邯郸一带习武之风甚浓,太极拳界更是名人荟萃,人才辈出。王长兴师父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图为王长兴指导外国学员。

王长兴(1935年4月29日-2012年4月18日),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拜杨班侯外孙白忠信为师习拳练技,尤善太极拳推手、散打。于七十年代末开始义务传拳授技,社会上盛传王长兴教拳几十年从不收钱的佳话,王长兴这个名字,在冀南大地早已为武林敬仰。四十多年的太极生涯,王长兴栉风沐雨,卧雪踏霜,不论严寒酷暑,始终习练不止,近年来,随着健身队伍的不断扩大,王长兴率众弟子,将他的“太极道场”,扎营在邯郸博物馆南广场的白杨林中,前来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

尽管王长兴逝世离开大家已经四年了,但邯郸的太极拳习练者谈起王老的“太极理念”,仍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王老说:“太极拳是国之瑰宝,武之精华。我们练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同时也为了弘扬太极,报效国家。”他还有四句话:“为了自己不受罪,为了儿女不受累,为了节约医疗费,为了国家和社会。”

王长兴教拳,有 “学拳、改拳、懂劲”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拳”阶段,即老师一招一式的教,学生一招一式的学,用l一2个月的时间,掌握基本动作;二是“改拳”阶段,即严格按照杨澄甫的“十要”规范自己的动作,学生边练习,老师边校正,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校正,不但要练好太极拳的手法、步法,更要练好太极拳的身法.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拳论,逐步揣摩、领会太极拳的奥妙之所在;三是“懂劲”阶段,即通过沾粘连随,体会知觉运动。主要是通过推手练习“听劲”,揣摩对方劲道,并在运动中掌握主动。他说:“只有掌握了‘懂劲’之后,才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最高太极境界。只有这时,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太极拳。”

关于如何挖掘太极拳的武术内涵,王老有其独特的见解:一是向“内”求。太极拳是典型的“内家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太极拳的“内”所要研究的是“阴阳开合之机,动静开合之机”,即“将动未动、似静非静、要开未开、将合未合”那一点极其微妙的东西,练到了“内”,就练到了实质和核心。练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那种境地,正是太极拳所要追求的“内家功夫”。二是宜“专”修。他教拳多年坚持传授传统杨式太极拳,而不练其他套路和器械,对此门外人多有不解。王长兴解释说:目前对杨式太极拳有三种叫法,有的叫“十三式”,有的叫“八十五式”,也有的叫传统老架。白忠信老师则称之为“十三式”,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练习。之所以不练其他拳架,只因怕练杂,练偏,练走了样。有人向王长兴老师自诩会二十八趟拳,王老师的评论一针见血:你肯定没功夫,学会二十八趟拳有可能,但肯定不精。因为你一天练不了一遍,这等于背上个大包袱,压也把你压垮了。你这二十八趟拳是让别人听的,图的是名声,最后还是“二十八个一年级”。一番话,让那人心服口服。王老师还特别举例说: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练拳三十多年,一年练万遍,从来不练其他拳架,最后成为一代名家。

王长兴老师逝世后,他一手创建的“太极道场”——邯郸市博物馆广场杨式太极拳训练基地,由他的女婿、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全海接手管理起来,他所坚持的太极理念继续在传承,现在每天广场上打拳的、教拳的、舞剑的、推手的,交相辉映,成为邯郸晨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看独家视频《难得一见的太极对练-王全海夫妇演示》。

视频:难得一见的太极对练-王全海夫妇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