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天险中的太行八陉

由南而北,千里太行山脉排列有八条孔道,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等。

他们是古山西与冀豫连接的八条咽喉通道,当然也是三省边界崇山峻岭之间的军事关隘所系,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矣。

 太行八陉 
 第一陉 轵关陉 

为何古代以轵关陉为第一?

古中国的核心区域是以洛邑、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山西挨近此地的晋西南最为重要,而轵,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为战国时候做设置,但是早在津国时期此路已经为晋国开通,称为轵邑,后来属于魏国,也是晋魏南下中原,与河内平原及伊洛交流的重要路径。
有陉必有山,这里的山就是“太行山脉的尾闾”——王屋山。
处于汾河流域的晋国,其都城曾在新田(今天的山西侯马),若下中原就要由新田穿越王屋山,于是轵关陉出现了两个长度不一的概念。
从长处来说,它西起垣曲与绛县交界的横岭关,东至济源的封门口;从小处讲,就专指,封门口。晋文公中原争霸,多次选择这条路,下去就是南阳,过了河就是洛阳。
 第二陉 太行陉 
由晋城泽州县晋庙铺乡碗城村开始,南到河南省沁阳县太行山北口。“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李吉甫《元和郡图志》),沟通上党与豫西北的一条要道。
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进击洛邑。其南端有著名的羊肠坂道和碗子城,非常的险要。秦军就是于此占领野王,腰斩韩国上党的。如今:有关碗子城,晋豫两地仍然存在土地之争。
 第三陉 白陉 
属于军事奇路,它北由陵川起头,南达河南辉县薄壁。现在在陵陵川双底、武家湾保留了一段古色古香的石砌路,约五千米,经典如72拐天路。72拐就是从山底沿着山谷跃上山巅的环形小道,呈现“之”字形,有72个曲折,石拐道每个拐12米,宽2—3米坡度为45度,路边有低矮的护卫墙。
2500米天路,海拔连续提升400米,犹如“精彩乐章中的急板”。山巅上修有水渠,当地人称之为小红旗渠。中原大战的时候,晋军由此路进出中原,徐永昌带着晋军完好而归。1968年,马陵公路修通,72拐才废掉。
 第四陉 滏口陉 
在今天的河北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上党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的孔道,故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助赵、魏"。
 第五陉 井陉 
又称为十门关。故址上在今天的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上,井陉是晋东与冀鲁连通的要冲,千年秦道至今犹存。它习行延绵河峡谷,越过乏驴岭,抵达太行山脊。
西侧就是山西,有固关、娘子关两大门户把守。为山西东大门,其军事地位十分的重要,在明朝的时候甚至超过了雁门关。
 第六陉 蒲阴陉 
在今天的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上有紫荆关,也成为子庄关。在宋代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称为紫荆关。在涞源与飞狐陉衔接。其地是山西大同与河北交通的军事要隘。往往是游牧民族从居庸关进攻北京不成后的另一条通道。
 第七陉 飞狐陉 
又称为飞狐口、飞狐道。
它是晋东北进出冀北、北京之间的要道。古人云:“踞飞狐,扼吭附背,进逼幽、燕,最盛之地也。”该陉位于涞源县北至蔚县之南,全程70千米,而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涞源县与蔚县交界的黑石岭和蔚县境内的四十里峪。
因该道与山西灵丘道连接,所以严耕望把灵丘道也纳入了飞狐道,有文字描述,“两崖峭立,一线微痛,蜿蜒百余华里。”
第八陉 军都陉 
在今天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关,军都陉之关口叫居庸关,又称为军都关,因为居庸山而出名。这个陉沿着永定河北上,转桑干河进入大同盆地,是古代幽燕进入晋北,或者北去内蒙古的咽喉要道。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并称为:内三关,其北口最著名的就是八达岭长城。
八陉是千里太行中八条重要的天然孔道,往往因河谷而形成。
八陉也是晋与冀豫京交流的重要通道。
八陉的东口、南口在冀豫,西口、北口在晋,两端有关城,其主动性在晋,主体就是太行山,这些孔道既是兵道,也是商道。和平时期,商旅络绎不绝;动乱时期,车鸣马嘶
至于八陉的历史重要价值,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大体来说,是由南向北递增的,越到后来,北边的几陉越来越重要。
这奥秘在哪里?
一是取决于山西境内的文明程度,由于晋南、晋东南的文明发育的早。所以交通也就开辟的早。

二取决于中原都城对的转移。这一点其实非常的好理解。
在宋代以前,都城主要集中在安阳、长安、洛阳、洛邑、邯郸、邺城、汴京等从区域上来观察,正好处于晋南、晋东南不远处,所以南部的四陉重要就体现出来了。
北朝辽金时期,北京、平城以都城或者陪都的角色出现,元明清时期,都城彻底移至北京,与晋东北非常的接近,所以北边的陉口就重视起来。
比较特殊的是中段的井陉,重要性比较持续长。但真正大放异彩是在近代以来,南四陉侧重于中原地区,北四陉针对幽燕之地与河北平原。
编辑整理 左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