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三家分晋”真正原因拆解:选错人,会有什么结局?
一直想逐段解读一遍《资治通鉴》,把300多万文言文,解读为白话文。
加以评点,让这部伟大著作,轻松融入大众视野,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受限于个人时间,及《资治通鉴》编年史的特点,且要兼顾故事性和启发性,只能“忍痛割爱”。
抓重要内容解读,如有决心去读《资治通鉴》原文,那是最好的。
《资治通鉴》共计294卷,如果抓住一卷卷的重点,提纲挈领分拆出来,梳理出一种阅读结构,应该更容易读懂这部书。
《资治通鉴》接着《春秋左传》的历史,直接往下写,遇到第一个大事儿就是“三家分晋”。
本次主题:老大要怎么选人?
1. 智宣子选人策略
《资治通鉴》原文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资治通鉴》洪槿译文
当初,晋国智宣子,评估每个儿子才能,选来选去,想要让智瑶为继承人。
本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个过人的地方,也有一个致命短板。
美发个子高第一个长处,
精于骑射是第二个长处,
才艺双全是第三个长处,
能写善辩是第四个长处,
坚毅果敢是第五个长处。
短板是为人处事不仁厚。
如果智瑶用这五个长处,来制服别人,做些不仁不义事儿,别人怎么和他相处呢?
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我们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智宣子对智果的建议不当回事儿。
智果于是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别立家族为辅氏。
《资治通鉴》洪槿点评
“事在人为”,人选对了,事儿就对了,反之亦然。
智宣子和智果两个人选人上,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和价值观。
在《资治通鉴》中,没明写智宣子选人标准是什么?
这是司马光的“绝妙笔法”,先写智果对智瑶优点,缺点评论。
从这番评论中,可以看到智宣子的选人标准是什么?
智果反对的,正是智宣子看重的,智果所看重的,正是智宣子所轻视的。
但决策权在智宣子手中,智果只能点到为止。
智果评论智瑶五个优点指向才能层面,一个缺点是指向德行层面。
智果看重一个人德行,而德行是承载事业的核心。
智宣子把“人的德行”置之度外,倾向“唯才是用”,最后形成“三家分晋”的破败局面。
表面上是继承人智瑶的问题,实则从一开始选人上,就决定了未来走向。
2. 赵简子选人策略
《资治通鉴》原文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资治通鉴》洪槿译文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要选一个继承人,不知立谁比较好,日夜苦想,想个办法。
他把自己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儿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并且嘱咐说:“你们要好好记住!”
过了三年,赵简子突然问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早忘了竹简上的话;又问他的竹简,早就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把竹简上那些话背的滚瓜烂熟;又问他竹简,小儿子从袖子里,取出来献给赵简子。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比较贤德,放弃了大儿子,选择小儿子为继承人。
《资治通鉴》洪槿点评
是不是很有意思?
瓜分晋国分别是韩,赵,魏,瓜分晋国后,战国滚滚硝烟纷纷燃起,七个强国,若干拼死挣扎的小国。
韩,赵,魏在战国舞台上,算很牛X的大国,尤其赵国,魏国可以公开和秦国拉硬。
刷几遍《战国史》,最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赵国,魏国,其次是齐国。
但齐国靠海,一直到齐国灭亡,最后40多年,不参与各类战事。
闭关锁国,忙着修长城,发展渔业,大领导者志向,气魄,器局和格局,让称霸一时的齐国凋零了。
赵简子的选人办法在今天看,有点“博彩”味道,赌对了,就发了。
赵简子运气还不错,后期赵国发展来看,赵无恤确实算个比较牛X的老大。
韩国“以退为进”臣服智瑶,魏国“以静制动”讨好智瑶时,唯有赵无恤敢和智瑶直接拉硬儿。
在赵无恤谋士张孟谈策划下,和韩国,魏国里应外合,一起吃掉了智瑶。历史这段“以下犯上”“家臣反叛”以晋国被瓜分,画上圆满句号。
总结
司马光以“对比手法”把智宣子和赵简子选承人的策略,清晰刻画出来。
即然叫《资治通鉴》,主要发挥“借鉴”和“资政”的作用。
司马光写这两个事儿,提醒做老大的,学会怎么选人?到底选择有德行的人?还是选择有才能的人?或者德才兼备的人?
普通人大概不用选“继承人”,但需要选做事的合伙人,或交朋友。
这个道理本质是通的。
工作关系,见识了不少做事儿的合伙人,最后“朋友散伙”“夫妻分家”“兄弟反目”。
归结起来,都是选人时,犯了和智宣子一样的错误。
如果公司折腾的比较大,儿女又很多,要想让公司持续发展下去,选对的继承人,就是核心战略了。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