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三家分晋”真正原因拆解:选错人,会有什么结局?

一直想逐段解读一遍《资治通鉴》,把300多万文言文,解读为白话文。

加以评点,让这部伟大著作,轻松融入大众视野,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受限于个人时间,及《资治通鉴》编年史的特点,且要兼顾故事性和启发性,只能“忍痛割爱”。

抓重要内容解读,如有决心去读《资治通鉴》原文,那是最好的。

《资治通鉴》共计294卷,如果抓住一卷卷的重点,提纲挈领分拆出来,梳理出一种阅读结构,应该更容易读懂这部书。

《资治通鉴》接着《春秋左传》的历史,直接往下写,遇到第一个大事儿就是“三家分晋”。

本次主题:老大要怎么选人?

1. 智宣子选人策略

《资治通鉴》原文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资治通鉴》洪槿译文

当初,晋国智宣子,评估每个儿子才能,选来选去,想要让智瑶为继承人。

本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个过人的地方,也有一个致命短板。

美发个子高第一个长处,

精于骑射是第二个长处,

才艺双全是第三个长处,

能写善辩是第四个长处,

坚毅果敢是第五个长处。

短板是为人处事不仁厚。

如果智瑶用这五个长处,来制服别人,做些不仁不义事儿,别人怎么和他相处呢?

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我们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智宣子对智果的建议不当回事儿。

智果于是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别立家族为辅氏。

《资治通鉴》洪槿点评

“事在人为”,人选对了,事儿就对了,反之亦然。

智宣子和智果两个人选人上,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和价值观。

在《资治通鉴》中,没明写智宣子选人标准是什么?

这是司马光的“绝妙笔法”,先写智果对智瑶优点,缺点评论。

从这番评论中,可以看到智宣子的选人标准是什么?

智果反对的,正是智宣子看重的,智果所看重的,正是智宣子所轻视的。

但决策权在智宣子手中,智果只能点到为止。

智果评论智瑶五个优点指向才能层面,一个缺点是指向德行层面。

智果看重一个人德行,而德行是承载事业的核心。

智宣子把“人的德行”置之度外,倾向“唯才是用”,最后形成“三家分晋”的破败局面。

表面上是继承人智瑶的问题,实则从一开始选人上,就决定了未来走向。

2. 赵简子选人策略

《资治通鉴》原文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资治通鉴》洪槿译文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要选一个继承人,不知立谁比较好,日夜苦想,想个办法。

他把自己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儿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并且嘱咐说:“你们要好好记住!”

过了三年,赵简子突然问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早忘了竹简上的话;又问他的竹简,早就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把竹简上那些话背的滚瓜烂熟;又问他竹简,小儿子从袖子里,取出来献给赵简子。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比较贤德,放弃了大儿子,选择小儿子为继承人。

《资治通鉴》洪槿点评

是不是很有意思?

瓜分晋国分别是韩,赵,魏,瓜分晋国后,战国滚滚硝烟纷纷燃起,七个强国,若干拼死挣扎的小国。

韩,赵,魏在战国舞台上,算很牛X的大国,尤其赵国,魏国可以公开和秦国拉硬。

刷几遍《战国史》,最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赵国,魏国,其次是齐国。

但齐国靠海,一直到齐国灭亡,最后40多年,不参与各类战事。

闭关锁国,忙着修长城,发展渔业,大领导者志向,气魄,器局和格局,让称霸一时的齐国凋零了。

赵简子的选人办法在今天看,有点“博彩”味道,赌对了,就发了。

赵简子运气还不错,后期赵国发展来看,赵无恤确实算个比较牛X的老大。

韩国“以退为进”臣服智瑶,魏国“以静制动”讨好智瑶时,唯有赵无恤敢和智瑶直接拉硬儿。

在赵无恤谋士张孟谈策划下,和韩国,魏国里应外合,一起吃掉了智瑶。历史这段“以下犯上”“家臣反叛”以晋国被瓜分,画上圆满句号。

总结

司马光以“对比手法”把智宣子和赵简子选承人的策略,清晰刻画出来。

即然叫《资治通鉴》,主要发挥“借鉴”和“资政”的作用。

司马光写这两个事儿,提醒做老大的,学会怎么选人?到底选择有德行的人?还是选择有才能的人?或者德才兼备的人?

普通人大概不用选“继承人”,但需要选做事的合伙人,或交朋友。

这个道理本质是通的。

工作关系,见识了不少做事儿的合伙人,最后“朋友散伙”“夫妻分家”“兄弟反目”。

归结起来,都是选人时,犯了和智宣子一样的错误。

如果公司折腾的比较大,儿女又很多,要想让公司持续发展下去,选对的继承人,就是核心战略了。

洪槿/文

(0)

相关推荐

  • 揭秘战国时期赵国发家史 赵家是如何选择继承人?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家族赵氏.这个家族的发迹,始于赵衰.晋献公晚年,宠幸漂亮女人骊姬.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设计逼死了太子申生,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夷吾仓皇出逃.跟随重耳逃亡的人中,有一个 ...

  • 即使你穿越回过去,你也改变不了命运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回到十年前,你会因为买茅台而发家致富么?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过去,你就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伴侣吗? 如果你有现代知识,回到古代,你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我们都幻想有机器猫的 ...

  • 《资治通鉴》第一个故事:智氏的覆灭,真的是因为德不配位吗?

    公元前453年,53岁的智伯带领韩康子.魏桓子围攻晋阳城,试图剿灭晋国另一个卿大夫赵襄子.但是在破城在即之际,韩魏两氏却突然倒戈.智伯由此兵破身亡,智氏一族被灭,史称"晋阳之战". ...

  • 资治通鉴第1集_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第1集_三家分晋

  • 三家分晋的根源与深层次原因

    主笔:闲乐生 按照秦穆公新聘请的上卿百里奚和蹇叔定下的大政方针,秦国本应该先发展经济,待到独霸西陲之后再去考虑称霸之事的.可是接下来晋国发生一件大事,改变了秦穆公的想法,让秦国的历史蓦然转弯. 公元前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三家分晋 豫让刺赵襄子

    故事从晋国的智宣子开始. 他想让智瑶做继承人.家人智果劝他说,智瑶哪里都好,就有一样,很不仁厚.要是让他做继承人,智氏宗族会消亡在他手里啊. 但智宣子不听.智果一看这情形,就赶紧脱离了智族姓氏,改姓为 ...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众所周知,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和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较量中,晋国在整体趋势上占据了上风.对于晋国来说,六卿等异姓士族的重用,确实增强了晋国的人才活跃度,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良 ...

  • 王道与霸道:为何《资治通鉴》要从“三家分晋”写起

    ​公元前403年,魏斯.赵籍.韩虔三位晋国权臣的势力渐强.此时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则却没人把他当回事.眼见强臣跋扈,他只能顺其所好,给他们加官进爵,封他们为一方诸侯. 数十年过去,这些诸侯 ...

  • 《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隐含的领导力问题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开篇案例.为什么司马光如此看重这件事?这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影响如何?管理者可以从中思考的是什么? 文:王缨 责任编辑:化石 事情发生在春秋晚期,当 ...

  • 开篇便是“三家分晋”,司马光想借《资治通鉴》传达什么?

    楔子 元丰七年十一月(公元1084年),身在西京(今洛阳),提举嵩山崇福宫事的端明殿大学士.太中大夫.上柱国.河内郡公司马光,向东京(今开封)城内的大宋官家,上呈了<通鉴>的最后部分< ...

  • ​三家分晋的根源与深层次原因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7) 按照秦穆公新聘请的上卿百里奚和蹇叔定下的大政方针,秦国本应该先发展经济,待到独霸西陲之后再去考虑称霸之事的.可是接下来晋国发生一件大事,改变了秦穆公的想法,让秦国的历 ...

  • 魏赵韩三家分晋,为什么实力最弱小的是韩国呢?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成为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就晋国来说,其大权长期被卿大夫所把持.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