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补益良方十精丸
十精丸,又名保真丸,出自《元和纪用经》,方由菟丝子(人精)、甘菊花(目精)、五加皮(草精)、柏子仁(本精)、白术(日精)、人参(药精)、石斛(山精)、鹿茸(血精)、巴戟天(天精)、肉苁蓉(地精)各等量组成,炼蜜为丸,每次9~12克,每日2次,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有温平补益、大补虚冷、接引真气之功,适用于各种虚损劳伤。
菟丝子 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脾止泄、安胎固冲之功,早在《本经》即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本草纲目》方其“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本草汇言》言其“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
菊花 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对外感风热,其效甚佳,对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言其“除风热,益肝补阴,治诸风头目”。《本经》言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刺五加 又名五加皮,有祛风湿、壮筋骨、补肝肾、利小水之功,为祛风湿,疗痹痛,壮筋骨,起萎弱要药,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尤适用于老年人及久病体虚者,《名医别录》言其“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本草纲目》言“五加治风湿萎痹,壮筋骨,其功良深”。
柏子仁 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阴虚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结等。柏子仁在《本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白术 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逢原》言“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用则有和中益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别录》言其“暖胃消谷”。
人参 是比较珍贵的补气药,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人参甘温,为大补元气之要药,因而有抢救虚脱之功,用于气虚欲脱之症。《本草纲目》言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痰疟,滑泄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萎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石斛 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功,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缺乏,口干舌燥,心烦口渴,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不振,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状时,以石斛最为适宜,其可清中有补,补中兼清。《本经》言其“强阴,久服厚肠胃”。
鹿茸 古代医家认为,鹿之精气全在于角,鹿茸为角之嫩芽,气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功最胜,为冬令进补之佳品。鹿茸可补肾益髓,壮阳健骨,治疗肾阳不足,精髓亏损所致的男子虚劳精衰、精血两虚、腰膝酸痛、畏寒乏力、筋弱神疲、滑精阳萎、眩晕耳鸣、遗尿尿频、小儿发育不良及妇女崩漏带下等。《本经逢原》言其“扶阳固阴,非它草木可比。”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鹿茸含卵磷脂、性激素、各种维生素、白蛋白、氨基酸及矿物质等成份,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心脏功能。临床应用鹿茸能增强机体活力、消除疲劳、改善食欲和睡眠,可使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者脉搏充盈,血压升高,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更为明显。鹿茸尚能促进创伤、骨折和溃疡的愈合,还能促进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增生。
巴戟天 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本经》言其“主阴萎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草备要》言其“补肾益精……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因而对肾虚阳萎、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筋骨萎软、行步艰难等症有明显疗效。
肉苁蓉 入食、入药皆为佳品,为“沙漠人参”,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功,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言其“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久服轻身”。《本草汇言》言“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对脾肾阳虚,中阳不振,下元虚冷,脘腹冷痛,阳萎早泄,遗精遗尿,阳虚冷秘等有明显疗效。
由此可知,十精丸诸药均有补虚益损之功,因而对各种虚损性疾病效果较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