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当然不止爱吃甜|寻味福州
亦酸亦甜,亦鲜亦咸,福州的调味台有自己的秘密。
福州的餐桌上,荤菜素菜皆可甜,在甜品上的施展更是不遗余力——生活在福州的人们,大概对这座城市的「甜」都有所领略。
其实,除了甜味,福州还有很多滋味值得被注意。粉干的鲜咸,笋丝汤里的鲜酸,和甜味一起构成福州丰富而独特的味觉印象。
营造这些滋味的,往往是众食材中的配角,它们总在关键的环节为一道菜注入灵魂。
料酒、米酒、老酒,妈妈的调味台上,名字带「酒」的调味品就占了一席之地。泛着红褐色的老酒,偏又和酱油撞了颜色,让厨房新手很是迷惑。
不过,辨别老酒也不是一件难事。福建老酒的独特香气,在你掀开盖子的瞬间便昭示了自己的身份。
霎时间溢出的醇香,是古田红曲在糯米中百余天的酝酿,和长达三年的贮藏。炒菜、煲汤、清蒸,去腥又提鲜,老酒隐入福州人家的百味食材,滋润味蕾于无形。
同属于黄酒的青红酒,是闽江西畔的另一番滋味。这道闽侯人钟爱的调味品,在当地食杂店、饭店和菜市场里都能寻到。
琥珀色的酒汁,传说由青红娘子带入闽越王的朝堂,继而声名远扬。
青红酒也可直接饮用,当做调味品则搭配滋补的食材。
除了在烹饪时锦上添花,调味品还可以组合搭配出各种丰富的口味,盛在小碟里直接蘸食。
香醋、生抽等数味调料调和煮开后没入蒜蓉,一份蒜头酱就上桌了。
福州的蒜头酱照例是要来点甜的,又鲜又甜的酱汁,能把平淡的食物变得美味,配上海鲜更是点睛之笔。
△淳百味的锅贴酱,正是蒜头酱
福州的「鲜」,也是海鲜的「鲜」。
盛夏休渔期结束后的沙滩上,拉网的队伍热火朝天,这会儿拖上沙滩的多是成群的鳀鱼。
鳀鱼肉鲜嫩,吸饱调味品简单一煎,配白粥刚好。吃不完的鳀鱼,腌制蒸熟再晒干后,就是粉干里的经典配角。
福州人把这种小鱼干叫做「熟鱼」。外形和名字一样朴素,却给粉干的汤头增添了无限鲜香。
△熟鱼粉干
福州街头的锅边丰俭由君,但不管食材怎么选择搭配,好像有了几片熟鱼、几颗蚬子才有那味儿。
冰箱空荡荡的日子,但凡还有几枚熟鱼干,这顿午餐都不会太乏味。
饭点到,此时鱼露的浓烈气味正充盈在东南沿海各地区的厨房里。
福州的鱼露也叫虾油。这种由小鱼小虾发酵过滤出来的液体,带着股浓烈的咸腥味儿。虾油气味的特殊招来两种待遇——爱的爱之入骨,怕的避之不及。
△福州超市的货架里很容易找着虾油,看来喜爱的人还是很多的
在福州餐馆里,桌边总会放一瓶虾油。往粉干、捞化里滴一点,腥香气便从热汤里升腾起来。
虾油在过去被代替盐使用,人们在品尝虾油带来的咸味的同时,也慢慢爱上了这种无可替代的海的味道。
福州人有多爱虾油呢?大概就是,评价福州话说得标不标准,就看有没有「虾油味」了。
橄榄是咸味的另一种载体。盛产橄榄的闽侯,把橄榄吃出无限的花样。橄榄做成的蜜饯,酸甜辣咸,一味不落。
淡咸橄榄做零食,全咸橄榄则入菜。炖鱼炖肉炖猪肚,橄榄果干的芳香伴着咸味融入汤里,热腾腾的暖身又滋补。
咸橄榄和蜜饯橄榄毫无二致的外表,有时会诱惑到小朋友。懵懂品尝一口,咸得眼睛都眯紧了。
重庆有酸菜鱼、柳州有螺蛳粉,许多地区都有吃酸的习惯,福州菜看起来似乎没有这种味觉偏好,其实不然。
福州的酸相比之下虽然含蓄一点,但仍有它的独特所在。
福州山多,竹笋也多,多到吃不完的时候,就采用古老的处理方法——腌制。
新鲜竹笋去壳削成薄片,加食盐腌制几天,乳酸就让洁白的笋丝片变得晶莹剔透。
笋丝片是一味低调的家常调料,餐馆里似乎并不常见。笋丝片的酸味很浓郁,衣服若不慎沾上一点酸汁,一天都挥之不去。这样看来,在家里吃笋丝确实比较合适。
杂货店里的笋丝片,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包装,还是小时候帮忙跑腿买到的那样。
在喜酸的人家,笋丝无菜不入,粉干、线面和各类荤素菜都可点缀。在汤头捕捉到一缕笋丝片,脆爽的口感为一顿热食精彩地收尾。
调料的酸,多半来自于发酵,而红糟是发酵的副产品。酿完老酒、青红酒,过滤出来的酒糟颜色鲜艳讨喜,既可着色又可调味,被福州人一举两得地渲染进各种食材里。
相比笋丝片,红糟的酸没有那么浓烈,更突出的是清爽的酒香。丢一团到锅里,用菜铲打散,酒香立刻沁出锅来,不一会儿,锅里的一切都镀上一层亮红。
△红糟萝卜
红糟是闽菜里的重要角色。炝糟肉,糟片鸭,糟鱼,糟笋,荤的素的山上的海里的,在福州人的锅里没有不能「糟」的。
△鳗鱼干筋道耐嚼,使糟的甜香味被充分感受
碳水的本质,让红糟自然地透出甜味。福州人的喜甜,在红糟里再次得到佐证。
人们总是用「清淡」来概括闽菜,而清淡不等于寡淡,调味的柔和,可以衬托食材丰富的滋味。即使是简单的食材,也可以被福州人赋予十八般厨艺,其中少不了调味的本事。
这座东南丘陵里、闽江入海口边上的城市,靠山又靠海,享尽了山海间的百般滋味,又在味觉的转换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