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读书
读书
读书彼代十年间,每惑范文吟远山。
竟把黎民思首要,翻将太帝等同般。
为官岂重脊梁骨,附势谁轻咫尺颜。
何为忧民忧社稷,不谀圣境九重关?
【注释】4月14日,曾经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写了一首同题七绝诗,现在将其延展为七律诗,记于2021年8月14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那个时代读书的十年之间,每每疑惑范仲淹吟咏“远山”的文篇。他竟然把黎民百姓放在了思虑的首要,反将太帝等同于民氓一般。为官的人岂会看重做人的脊梁骨,想趋炎附势谁会轻视咫尺龙颜。为什么他一定要忧虑庶民,忧虑社稷,却不去阿谀那圣境中的九重关?
首联中的“范文”,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章。
这一联中的“吟远山”,是化意于范文《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原文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里借文章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指代《岳阳楼记》。
颔联中的“首要”,指摆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
这一联中的“太帝”,即太古之帝,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等。亦指天帝,见《淮南子·地形》:“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汉代人高诱注释:“太帝,天帝。”又见唐代诗人曹唐的《小游仙》诗九八首之八四:“紫微深锁敞丹轩,太帝亲谈不死门。”这里借指帝王。
这一联中的“同般”,意思是“同样”。
颈联中的“脊梁骨”,指的是人的志气、节操,见《景德传灯录·宣鉴禅师》:“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抝不折。”又见《朱子语类》卷三五:“士不可以不弘毅。先生举程先生语曰:重担子须是硬着脊梁骨方担荷得去。”还见宋代诗人楼钥的《金峨本老领优婆塞众求写选僧堂三大字示以数》诗:“不如莫待僧伽梨,便与竖起脊梁骨。”
这一联中的“附势”,意思是阿附权势,见《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寔繁有徒。”孔传:“贤而无势则略之,不贤有势则附之。”又见清代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公所赏鉴,抵附势之流。”还见鲁迅的《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前者是无主意,不盲从,不附势,或者别有独特的见解。”
这一联中的“咫尺颜”,即咫尺天颜,意思是距龙颜只有咫尺,形容离皇帝很近,语出《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后人便指天子之颜,见唐代诗人元稹的《酬乐天待漏入閤见赠》诗:“密视枢机草,偷瞻咫尺颜。”又见宋代诗人吴则礼的《送陈漕时权帅还自静州》诗:“汉节亭亭晻霭间,邦人多看锦鵰。初传使者驱千骑,俄见将军定百蛮。云尽月光依组练,雪消春信满湖山。伫闻禁掖催颇牧,玉陛归亲咫尺颜。”
尾联中的“忧民忧社稷”,指的是《岳阳楼记》中最著名的那句话:“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一联中的“圣境”,指超凡入圣的境界,见南朝齐代人萧子良的《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又见唐代人王缙的《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还见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这一联中的“九重关”,指帝王居处,亦指朝廷,见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一百首》其八:“未明开著九重关,金画黄龙五色幡。直到银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又见宋代诗人王庭珪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