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曾画一幅京城油画,英国人看罢说:清朝还有比伦敦大的城市

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大清,却因双方利益未达成一致而宣告出使失败。可即便如此,马戛尔尼使团中的一位画家成员,却画了一幅描绘北京城盛景的油画,令当时高傲的英国人大为震惊。英国贵族们如何也不会相信,在世界上居然有比伦敦更伟大的城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画家所带回的画作又描绘了哪一场景?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1767年时,在英国一个名为坎特美斯顿的小城之内,有一位不平凡的男孩降生了,他的父亲便为其取名为威廉·亚历山大。亚力山大的父母,是一家造马车作坊的工匠,虽然家庭收入微薄,但是他们却没有忽视对儿子的教育。亚历山大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并在该领域展现出了非同常人的天赋。至其15岁时,亚历山大就背上自己的画板远离家乡,前往伦敦深造,仅用了2年的时间,他便被英国最有名的皇家美术学院录取,并在此汲取大量的专业知识,于7年之后毕业。

1788年,亚历山大便有幸成为了卡斯卡特使团的随行画家,成为了英国第一位来访清国的画家,同时也令其对清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隔8年之后,随着马戛尔尼使团的出使,亚历山大再次来到清国,并通过自己的画笔,将一路之上亲眼所见的风景全部描绘出来。回国后的10年之间,亚历山大一直致力于举办各种油画展览,而在这16次画展之中就有13次与清国相关。

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国事件,突出了英国对当时清国市场的重视。在18世纪末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不断扩张,促使英国国王不得不寻找一个更加有潜力的市场,而作为神秘东方古国的清国,正是一个最佳的目标。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国的名义是为乾隆皇帝祝寿,可是在整个使团成员之中,有近700人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如哲学家、画家、裁缝、乐师、翻译、机械专家等等,“刺探情报”的目的,简直昭然若揭。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虽以失败告终,但是此次出访清国,也令使团中的英国人见识到了清国独有的魅力。他们一路访问当时清国的各个城市,并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将其列为机密带回国内。

亚历山大堪称是不虚此行,因为在一路之上,他看到了自己一生都未能想象过的风景。于是,亚历山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用画笔描绘一幅清国的“众生相”。在亚历山大的笔下,不仅有清国的万里长城、江南风光,而且还有官员百姓的生活状态。不过最令当时英国人震惊的,还是一幅描绘北京城外城景象的画作。

画作之中的整体部分为一座坚固雄伟的城池,青灰色的城墙坚实厚重,并且连绵不绝的将内部整体围绕起来。在城墙之外,一座石桥架在护城河之上,岸边与河中都有百姓在匆匆忙碌,似乎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尤为显眼的是城池内的几座高楼,其本身高耸巍峨,具有清国古代特色建筑风情,令观赏者不得不感叹其设计之巧妙。

英国号称“当时最伟大的帝国”,早在17世纪初,英国便在北美地区建立了大片的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左右整个欧洲的形势。至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度,令国力迅速崛起,稳居世界第一的地位。

作为英国的首都,如今的伦敦已经是一座集金融贸易、政治文化、科技传媒等领域优势的世界级大城市。在18世纪时,伦敦同样也是一座工业化的先进城市,无论是占地面积、人口数量、城市面貌、公共设施,都是欧洲各国城市的标杆,也是英国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

可是当英国人看到亚历山大油画中的城市后,便立刻被画中的盛景而折服,他们不敢相信在世界上还有超过伦敦的城市。甚至英国贵族们还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马戛尔尼多名使团成员的佐证之下,他们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令其难以接受的事实。此时肯定有读者会好奇,令英国人难以置信图中盛景,究竟是描绘了北京城哪一处景象呢?据后来的专家称,亚历山大所描绘的景色,正是北京城外城城墙的正门——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正门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其两侧分别是左安门和右安门,为北京城南部最重要的通衢要道。永定门始建于嘉靖32年,寓意“永远安定”,城楼制式为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结构,由灰筒瓦覆顶,通宽24米,通进深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是当时北京城的标志性地段。

威廉·亚历山大的画作,对于后世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其内容不如现代照相技术一般精准无二,可是它们却生动反映了当时外国人视角下的清国,属于两大文明之间交汇的重要产物,能为现代的历史研究领域提供诸多重要的资料。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