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面对面才是交流的正确姿势
原创|面对面才是交流的正确姿势
文/欢爸
时间/2020-05-14 00:08
【引言】如何增加公共社交的空间,让面对面的社交多起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舒适而有归属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网络时代,手机无疑是人们的必需品,如影随形、寸步不离,交流起来快速而便捷。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得不更多地采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交流。
网络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沟通无处不在。
然而,这只是交流的表象,是形式上信息的交流,而非交流的本质。
好了,不兜圈子,开宗明义、简短解说,今天要说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真正的交流,必须是面对面的,网络通讯等手段,只能对交流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哪怕是很熟的朋友,也是相当困难的。
由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甚至心境的不同,交流受到干扰的程度也不同。
语言、语气、语调、措辞,哪怕是肢体语言,都会让交流产生不同的结果。
面对面,让交流的感受,尽可能地直观,在直觉的带动下,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会与交锋,初级阶段能达到增进了解、熟悉、互信的目的,进一步会在信任的基础上,增加合作的可能性。
与他人轻松、有效地交流,并促成确定的行动,同样也是非常困难的。
懂得沟通技巧的人,能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化地解读,让对方比较容易理解,并采纳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间接交流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倾听,是一门艺术,会听的人,必须放下所有的偏见、预设和日常活动。
当身心出于接纳状态的时候,就会轻松地了解事物,当真心在关注事物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去倾听。
但是,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心境、胸襟所限,或者仅仅是环境的不允许,就会屏蔽了倾听。
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开动听力、视力、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地感知、感受,更容易深度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我们听东西时,习惯性地会被日常的焦虑、欲望、恐惧等情绪所屏蔽,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着有色眼镜和对信息的个体选择性,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身的噪声、选择性的声音,而不是别人所讲的内容。
要我们抛开惯性、偏见、嗜好、抗拒去倾听,并超越文字字面的表达,得到深刻的了解,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欢爸强调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正如标题所写的那样,面对面才是交流的正确姿势。
突然想写,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是因为今天跟三支部的张书记在一起,一边干活儿,一边聊天儿。
据张书记说,这样的场景,已经很多年没体验过了,很亲切,我们聊了春节期间宅居的心得、经历、感受,没有主题,却又彼此心领神会,轻松而愉快。
如今人与人的交流,大多数是在酒桌上,喝的七荤八素、吐的乱七八糟之后,之前说的内容基本被清零,只记得有事相托,如果还想着日后详聊,算是还没喝多的,呵呵。
受居住环境的限制,大家也早就没有了左邻右舍的沟通,剩下的只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
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流时距离感的问题,但是,在交流的真实性、直观性,以及效果、效率上,远不如面对面的交流。
人与人,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正如欢爸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通过交流,增进互相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感,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城市的发展,居住成本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大为减少,人们的社交活动,也近乎为零,从而导致很多年轻人不会社交、没有社交、害怕社交。
很多老年人怀念当年和谐的邻里关系,也大多出于这个因素。
如何增加公共社交的空间,让面对面的社交多起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舒适而有归属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街道、居委等政府基层部门,虽然也想方设法地提供了一些公共空间,比如建设邻里中心、居民文化中心等,很多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外来居民比例的增大,如何使其对现居住地,有更多、更强的归属感、幸福感,让邻里文化、情感交流,日渐丰富和充实,需要做大量的群众性基础工作。
【荐读(独立思考,再做判断)】
《央媒借外媒体之口警告美国政客:栽赃中国,推高了爆发冲突的风险!?》
我是欢爸,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