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无人悟解的秘钥“有不得力处,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谁懂?
001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结语曰“如自已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也。”
古人文章所谓“凤头、猪肚、豹尾”者也。
一篇《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说尽了一部太极拳的全部机密。
而结尾的“豹尾”处给出的病根与“治方”,也是最根本的“病根”,此病不犯,则太极拳无大病,根正苗红,未来可期。
若犯此根本之病而又不自知、不能治,则是先天病、烂根病,要想长成一颗大树,只能是痴心妄想、空费劳力尔。
这就是[[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自已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
知此一病一方之机密,胜过长年累月的讲拳讲经、瞎练拳架万遍。
但是所有的大师们又都避而不谈、敬鬼神而远之。
相反的,无关痛痒的皮毛拳论却讲的唾沫横飞。
这一句“如自已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是太极拳最大的机密,得之则真,昧之则假,有谁真明白了?
还一一有一一谁?
002 什么是“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
“阴阳开合”,即是“一动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一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
“阴阳”是两脚两腰同步的虚实转换,左重则左虚而右己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阴阳相济,一动俱动,一静俱静。
“开合”是异侧手足相合为开、同侧手足相合为合。
此中有个隐藏的前提是,在全身阴阳变转的同时,又有手足的开合,同时同步运转。
所以“阴阳、开合”混合一气,周身一家,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这就是“一动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一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这个两脚虚实转换、手足相合的“阴阳、开合”弄明白了,才能避免“双重”,才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有了这个“秘钥”,再读《拳谱》就一气贯穿,无碍无滞,口能诵,身能作了。
003 与《拳谱》拳论对应的拳架问题
陈、杨、吴、孙、武各家拳架,放到桌面上开诚布公的讲,也只有武式可以实现《拳谱》拳论的理法,真正做到了口诵身维、言行一致。
孙式太极虽学自郝为真的武氏一脉,可惜呀可惜,还是走错了路会错了意。
《拳谱》上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便是开”。
“下于两腿相随”是时时要有两腿并为一腿之义,时时要“三虚抱一实”,时时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孙式之“进必跟、退必随”则是其会错意之处,也是其形意拳功深而太极拳功浅的结果,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形意拳的老路,强不知以为知,完全是在用形意拳来套太极拳的招式,望之不类太极,殊乏松活圆转之义理。还要著书立说,结果是太极拳这个大树上又结出一个歪瓜裂枣。
这就是后世太极拳一大通病,以偏颇为特点。打着太极拳的名义夹带私货,惑乱后世人心。
杨式、吴式偏离《拳谱》更远,只能断章取义,自圆其说,自造拳理,使拳理浩如烟海令人望洋兴叹,零零散散无从把握。与《太极拳谱》至简至易之心传不可同日而语。
武、孙、杨、吴是同一个源头,尚可不吝指责,如陈式拳,那要经过天上哪路的神仙指点,才能做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的轻灵啊?
我是想象不出来了,请万能的网友们教教我吧。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
古典《太极拳谱》中兴第一人
2021/08/02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