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谏废太子(资治通鉴卷二一四之八)

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赵丽妃、皇甫德仪和刘才人等都受到宠爱。其中赵丽妃为玄宗生下了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下了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下了光王李琚。玄宗即位后,爱上武惠妃,赵丽妃等旧人都受到了冷落。后来武惠妃生了寿王李瑁,李瑁子以母贵,成为玄宗最为宠爱的皇子。

有一次,太子和李瑶、李琚府中聚会,他们同病相怜,都因自己的母亲失宠而心怀怨恨,大发牢骚。驸马都尉杨洄娶的是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他常暗中打听三个皇子的过失,然后向武惠妃报告。武惠妃探得三皇子怨望后,哭着到玄宗面前告状,她说:“太子暗自网罗党羽,他准备谋害我们母子,而且他还斥责皇上。(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听后大怒,把这件事告诉了宰相,准备废掉太子和鄂、光两王。宰相张九龄劝道:“陛下登上皇位将近三十年了,太子和诸王都没有离开过深宫,每天都受到皇上的训诫,天下人都庆幸陛下治理有方,在位长久,子孙繁盛。现在三个皇子都已年长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怎能听信那些无稽之谈,以一时的喜怒把他们全部废掉呢!再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春秋时期晋献公因为听信骊姬的谗言杀害了太子申生,结果引起晋国三世的大乱。汉武帝因为相信江充的诬告,治了戾太子的罪,结果使京城发生了流血事件。晋惠帝因为相信贾后的诬陷,废掉了愍怀太子,结果引发五胡乱华,中原生灵涂炭。隋文帝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废掉了太子杨勇而立隋炀帝,以至失掉了天下。由此来看,对废立太子的事不可不谨慎对待。陛下如果要那样做,我难以遵照执行。(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亨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听后不高兴。李林甫也在场,他此时并没有说什么,待到退朝后他却私下对受玄宗器重的宦官说:“这是皇上的家事,有什么必要和外人商量呢!(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宦官把李林甫的话传给了玄宗,玄宗听后仍犹豫不决。武惠妃见张九龄反对,于是就暗中让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立,你如果能够从中助一臂之力,将来就可以长做宰相。(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张九龄怒斥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感悟。一直到张九龄被罢相,太子的地位都没有动摇。

嫡长子并不一定最适合当皇帝,然而,对于皇帝这个岗位,能力是次要的,为了提高一点点当皇帝的能力而破坏规则,是得不偿失的。

(0)

相关推荐

  • 此物最相思(第85章)

    让王维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九龄离开长安没几天,他竟然莫名其妙官升一级,从中书省的右拾遗擢升为御史台的监察御史. 这日散朝后,牛仙客百思不得其解,来中书省求见李林甫."李大人,这王维明明和张九龄 ...

  • 中国历史上的“杀儿第一人”,再血腥的家庭悲剧也莫过于此了

    开元三年被册立为太子的李瑛是李隆基的次子,他的母亲也母凭子贵荣升为丽妃.可惜的是,李瑛最后遭到武惠妃的迫害,连同他的两名兄弟一起,在一天之内被李隆基处死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按照封建王朝的继承制, ...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如此冷血?一天杀了三个儿子,与一个女人有关

    公元735年,唐太子李瑛,与弟弟李瑶.李琚,一日之内被他们的亲生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废黜储君之位与王爵,继而又被赐死. 他们三兄弟究竟犯下了什么过错,使他们的亲生父亲虎毒食子? 杀害皇子前的后位争夺站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22章)

    午膳后,风雪已停,王维思忖片刻,还是决定前往张九龄府上. 张九龄显然也知道了左补阙杜琎被贬为下邽县令一事,一见到王维,便提醒他道:"摩诘,李林甫拿谏官煞性子,显然是要把控朝政.你要谨慎行事, ...

  • 解读唐史,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会“一日杀三子“?他受了谁的蛊惑?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的某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赐死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这就是所谓的"一日杀三子",这三位皇子都是被冤杀的,特别是废太子李瑛,获得了当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01章)

    第201章 暗流汹涌 既然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且武惠妃也力挺杨玉环,李隆基便成全了李瑁,决定于735年12月为李瑁和杨玉环举行盛大的婚礼.商议婚礼地点时,李隆基和武惠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大明宫麟德殿.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30章)

    不出几日,太子和二王冤屈而死的消息就辗转传到了荆州. 当孟浩然上门告诉张九龄这一消息时,他正在书房伏案写字,惊闻噩耗,手中的笔不由一抖,在宣纸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 "消息属实?"张 ...

  • 此物最相思(第84章)

    午膳后,风雪已停,王维决定前往张九龄府上. 张九龄显然也知道了杜琎被贬一事,一见到王维,便提醒他道:"摩诘,李林甫拿谏官煞性子,显然是要把控朝政.你须谨慎行事,切莫落人口实." &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02章)

    第202章 小友如你 事实上,朝廷势态的变化,比王维预计的来得还快. 继张九龄因反对寿王大婚地点而引起李隆基不满后,不多久,张九龄再次因为一个人而和李隆基发生了分歧.这个人,就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张 ...

  • 张九龄罢相(资治通鉴卷二一四之九)

    李林甫为了自己上位,认为张九龄是自己的障碍,于是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时间一长,玄宗就开始逐渐疏远张九龄了.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有一次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q ...

  • 既以功立,当以罪废(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四)

    当初,唐玄宗在筹划诛杀窦怀贞等人时,曾先召见过崔湜,想将他纳作自己心腹.崔湜的弟弟崔涤对他说:"无论皇帝问到你什么,你都不能有所隐瞒.(主上有问,勿有所隐.)"然而崔湜并没有采纳. ...

  • 宋璟谏中宗诛囚(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八)

    处士韦月将上书控告武三思和韦皇后通奸,日后必将谋乱叛逆.唐中宗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韦月将斩首.黄门侍郎宋璟上奏要求中宗依法推问,中宗见有人反对,越发愤怒.他顾不上穿戴整齐,拖着便鞋走出洛阳宫的侧门,对 ...

  • 范献忠谏中宗(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

    先前,秘书监郑普思把他自己的女儿送入后宫,监察御史灵昌县人崔日用曾上奏弹劾他,中宗因而没有听从崔日用的意见.后来郑普思在雍州和歧州两地聚集党羽阴谋作乱,事发后西京留守苏瓌逮捕了郑普思,穷究其罪.郑普思 ...

  • 王琚谏李隆基(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一)

    当初,河内人王琚参预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谋划.事发后他亡命出逃,在江都以代他人抄书为生.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以后,王琚回到了长安,被任命为诸暨县主簿.上任前,王琚到东宫去拜谢太子李隆基.王琚走上殿廷之 ...

  • 太平、千金公主(资治通鉴卷二〇四之十)

    武则天想将她女儿太平公主嫁给她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武攸暨.武攸暨当时任右卫中郎将,业已娶妻.于是武则天秘密指使人杀死他的妻子,再将太平公主嫁给他.太平公主长得方额大腮,多权变有谋略,武则天认为这个女儿和自 ...

  • 循吏轶事(资治通鉴卷二〇四之九)

    这个时期,朝廷执法官吏竞相施行严刑峻法,只有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仍保持公平宽恕之心.那些被检举告发的人都说:"如果遇到来俊臣.侯思止就难逃一死,如果遇到徐有功.杜景俭就一定能活.(遇来.侯必 ...

  • 卿不识字,岂堪御史(资治通鉴卷二〇四之七)

    醴泉有个叫侯思止的人,一开始靠卖饼谋生.后来他给游击将军高元礼当仆人,以诡诈无赖谋生.恒州刺史裴贞杖责了一名判司,判司指使侯思止诬告裴贞和舒王李元名谋反.李元名因此被废黜,流放和州,他的儿子豫章王李亶 ...

  • 酷吏杂事三则(资治通鉴卷二〇四之六)

    左肃政大夫.同平章事骞味道一贯不把殿中侍御史周矩放在眼里,并多次数落说他不会办事.这时恰好有人罗织罪名告发骞味道,武太后命周矩负责审讯.周矩对骞味道说:"你经常责备我不会办理,今天我就按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