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水平不如培训机构老师?搞清楚3个问题,才能下结论

一个刚刚参加完某培训机构课程的大学生说:“培训机构老师的教学水平真高,几次课上下来,受益匪浅,大学老师跟他们没法比。”
关于“大学老师水平不如培训机构老师”这类话,我们偶尔能听到,虽然不是什么主流声音,但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认知障碍,以至于部分人对大学老师抱有偏见。
大学老师水平真的不如培训机构老师?笔者认为,把这3个问题搞清楚,我们才能下结论。
第一个问题: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学什么?
大学的历史有上千年,它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没有职业培训机构的那种强针对性。培训机构教给你生存技能,半年,三个月,就把一门技术传授给你;而大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的整体素养和精神层面的提升。大学几年,我们博览群书,我们结交朋友,我们感受世界的博大。
人们上大学的目的和去培训机构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上大学,不只学技术,更多的是学习思考方式、培养广泛的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扩大视野。所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是只学编程;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不是只研究心理,他们一方面大量吸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一方面学习大量看上去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通识知识。
不否认,有些大学生仅仅把大学看成是一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他们上大学就是为了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对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上大学,本意不是为了进行职业培训。大学老师也不会把他们当成“培训生”看待,而是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双方会讨论专业问题,也会讨论社会问题。这就导致大学课堂比较松散,内容不够集中。如果一些学生凭此断定大学老师水平不如培训机构,是不够客观的。
第二个问题:大学老师的水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很多大学生对大学生老师评价过低,是因为他们曾经对大学老师有过高的期待。当他们在高中时,他们认为大学老师是电视电影上展现出的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德才兼备、举止洒脱的学者,然而到了大学,他们发现许多大学老师长相普通、口才一般,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大学老师的评价也就变得偏向负面。
实际上,大学老师的口才水平与其专业有较大关系,文科类教师或许能做到“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但理工类教师就很难做到了。另外,大学老师除了上课,还要搞课题研究、撰写书籍、申报项目、出差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等。不少大学生只能感受到大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却不知道他们的科研水平。他们只是把大学老师普遍的传统教学方式与培训机构老师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做比对,得出大学老师水平不如培训机构老师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在大学校园里,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学习上?
如果说高中是“圈养”,那大学就是“散养”。大学生的自由度很高,想学,图书馆里有着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不想学,上课睡觉、下课玩游戏,没人管。
因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够,逃课或上课不认真听课,成为了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常态,他们大学几年学无所成,一点收获都没有,为了掩饰自己的问题,就把责任推给了大学老师,说他们是一群水平很低的“学混”。
选择去培训机构学习的大学生则不同,他们有强烈的目的性,学习动机很强,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种情况下,就算培训机构老师的水平一般,个人也能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
当然,我们承认,在大学里,有一些老师,自认为是高级知识分子,态度傲慢,教学水平不高。他们或是把心思放在了课题研究以及其他兼职上,不重视教学工作;或是兼有行政工作,专业知识荒废了,对教学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些只是一小群人,不能代表整个大学老师。
而培训机构老师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的,确切地说,培训机构水平高的老师占比并不多。我们不能拿大学老师群体中的少数与培训机构老师群体中的少数作对比,然后做出“大学老师不如培训机构老师”的评判,这很不公平。
但不管怎么说,主观上,大学老师已渐渐跌下“神坛”,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渐渐从推崇走向理性。这是社会文明推进的必然结果,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大学老师也会说错话、做错事,他们中也会有一些水平不高的“南郭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