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上海博物馆之一概况和古代青铜器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

X
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南门两侧八尊汉白玉雕塑,极具庄严雄浑之气。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青铜馆分为七部分,分别为: 1、萌生期青铜器 2、育成期青铜器 3、鼎盛期青铜器 4、转变期青铜器 5、更新期青铜器、6、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7、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萌生期青铜器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的腰部有三条不平行的横纹,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钉,故称'连珠纹斝'。这种纹饰是夏代晩期青铜器的特征。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商周,年代:夏晚期,尺寸:长35.6厘米
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刑具,青铜铭文中有很多用钺砍头的象形字说明了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钺,大而重,刃部平口无锋,没有任何实用痕迹,应当是礼仪用器。这种钺一般都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这件钺体形厚实,中心圆孔直径6.1厘米,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深度约2毫米,用胶质黏合。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相间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钺身上开两个长方形孔,用于安装木柄时穿过皮条。

管流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这件管流爵是1959年上海博物馆在铜炉前抢救下来的,当时足部已经不知所在,现在的棱形足是根据腹部的痕迹后加上去的。


育成期青铜器


兽面纹爵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 - 前15世纪中叶)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此爵爵口宽大,一侧作长流状,另一侧呈短尾状,流口处有1对较高的伞形柱。椭圆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已从夏代晩期的'连珠弦纹'转变成'兽面纹'。此爵腰腹饰兽面纹,纹理简单粗糙,是夏代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变的过渡形式。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兽面纹斝
夏商周,年代:商 中期,重量:1850g
这件斝形体高大,口部上设两个高大的方柱,上饰火纹。高颈,有丰腴的袋腹,下接锥形三足,设有一个较大的弧形把手。以商代青铜器常见的兽面纹为主要装饰,线条细密夸张,突出神秘庄重的风格,这种兽面纹的装饰方法, 在现存商代中期青铜斝中仅此一例。
斝是一种用于祭祀礼仪的盛酒器。从其外底的烟炱痕迹和腹内的白色水锈分析,斝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受热温酒的器皿。青铜斝出现在夏代晚期,发展到商代中期时,器形已趋成熟。商代中期的青铜斝,一般为平底,形制为颈、腹分段,因此这种袋腹颇为少见。


兽面纹鬲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铜鬲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鬲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特巨,图案条纹粗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


兽面纹觚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高体束腰,下面连接一个高圈足,器身腰部饰有兽面纹、足座上饰云雷纹,上遗有十字铸孔。幻化了的动物图案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加之配以沉稳的器物造型,使其更加显得凝重。这件兽面纹觚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鼎盛期青铜器


牛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有十字形缕孔,本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商代晚期纹饰更为丰富。肩部有三个牺首及腹部兽面纹,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商代晚期纹饰及铸造技术的发展。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四羊首瓿
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
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瓿(bù)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


兽面纹簋

(0)

相关推荐

  • 此文物放在博物馆门口,一个偶然的发现,专家认定它来自夏朝

    驰名中外的上海博物馆,虽然总体上比不过国博.故宫博物院,但它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青铜器的馆藏十分丰富.该馆收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铜器,号称文物界"半壁江山".因此,上博的一楼 ...

  •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发展及成因

    相较于西方设计史,史论中考察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往往并不算多,但在这一小部分里,青铜器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版块.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二十二)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二十一)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嘉庆.道光以后国势衰微,景德镇制瓷业也随之逐渐走下坡路,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品质亦不如从前.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二十)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藏品展(二十)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但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九)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藏品展(十九)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促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八)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 353清雍正珐琅彩墨竹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七)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藏品展(十七)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六)

    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整个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品质更加好转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二)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藏品展(十二)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 ...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藏品展(十一)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藏品展(十一)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在元代普遍出现并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