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遇仙河记事
遇 仙 河
文/薛志勇
八百里秦川腹地,一条河蜿蜒从南边的秦岭山谷中流出,携沙带石,奔腾而来,注入渭河。从村西流过,那条河是遇仙河。
河边有个小村庄。
村子在尼姑庵前,因此那村叫庵门前。尼姑庵何时而建,无人知晓,村里的老者只记得庵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一颗几乎遮蔽了庵门前村的桑树上,挂有一口大钟,当洪水来袭的时候,那口大钟就发出洪亮的声音,人们闻声从四面八方赶来,抵御洪水。
村西头有一座火神庙。村东头有一座财神庙。过去每逢腊月三十,骑马的,坐轿的,步行的都赶来,求神的,拜佛的,络绎不绝。以求新年好运气的。不难看出,过去庵门前村香火很旺。
一条溪流从遇仙河东岸渗出,水青草绿,两岸树木葱茏,穿越村南的庄稼地,流过村东,跳跃着向北而去。
河水默默地流,流到那群孩子七八岁还光脚光屁股的时候,他们走进了学校,学校在村东头。
所谓学校,不过是村东头那座破败的财神庙。
朱红色的大门,庙内主殿雕梁画栋,碧瓦飞甍,镂空窗户,古色古香,岁月削去了它的静谧与辉煌,瓦楞上的枯草,斑驳的油漆,主殿大梁上时有木屑悄然落下。从主殿西侧的小圆门进去是老和尚的住处,现在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
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河堤两岸郁郁葱葱,以槐树、榆树、杨树、柳树为主。灌木林分布其间,每隔二三里,便有一座茅屋。门前时常坐着两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闲谈、喝茶、抽烟。那是河堤的护卫者。
河因桥而得名,河上有座桥叫遇仙桥,关于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但却都有牛郎织女故事的凄美。从前,河堤决口,大水淹没农田,冲垮房屋,洪水夺取了乡亲的性命,一个坐在缸里的男孩却奇迹般生还,渴了喝河水,饿了吃野果,河水养大了他,开了荒,种了地,盖了房子。收获的粮食堆如山。不忍看河对面忍饥受饿的乡亲,风雨无阻,趟河送粮。某日,风和日丽, 巧遇一位从天宫下凡沐浴的仙女,一见钟情,寤寐思服,喜结良缘,感动玉帝,玉帝便用造琼楼玉宇的玉块撘座桥,那桥便叫遇仙桥。更可信的还有民间传说中今天依然躺在西岳华山玉泉院的陈抟老祖,一天,风和日丽,陈抟老祖在河边散步,远处,赵匡胤的父亲挑着担子赶集,筐里坐着俩个儿子。老祖慨叹:“天仙有何愁,一担挑着两条龙。”遇仙桥因此得名。
桥西是古老的小镇——赤水镇。桥东是庵门前。
遇仙桥是座石拱桥,连拱,三孔桥洞,中间最大,两侧对称。主洞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