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看不惯的人,无需翻脸,智者自有“妙招”

文/唯晨
人生短暂,随着光阴的流逝,时间的珍贵越来越明显。
年轻的时候不觉时间有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愈发深刻地理解世事无常这个词。
太多人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过后回首再望才发现,曾经让自己愤怒、难过、悲伤的一切,其实都平平无常。
刘震云在《一句顶万句》中曾说:“人要一赌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也耽误了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光阴宝贵,耽误不起。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缺点,难免会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里不被别人喜欢,无论别人讨厌你还是你讨厌别人,都不应该这这种糟心且无法改变的小事影响心情。
真正的强者往往收敛脾气,不动声色。
人之所以会讨厌另一个人,是因为对方的行为被过于在意。
没有人会对一个毫不关心的人产生感情,因为不在意所以不关注,当事不关己的时候,情绪就会凝固。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越在乎某个人,越会被对方的不当行为激怒,在意和偏见都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在意的人减少,糟糕的情绪便也会随之减少。
这世上从来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人只有放下情绪才能平稳度日。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投射效应”,说的是我们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入自身情绪,这种情况或许被误会成换位思考,而事实上却是强加思想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往往由此形成,特别是亲密关系之间,有时候越换位越错位。
作家亦舒曾说:“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那些活在自己封闭世界中的人,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关于孔子的智慧,有一个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且寓意深刻,说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子贡正在大门口扫落叶,有个身着绿衣的人前来拜访孔子。
他走到大门口时遇到子贡,上去就问:“你,是孔子吗?”
子贡赶忙回答:“我不是,请问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向我师傅请教。”
绿衣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扫地的子贡:“我要问的问题很深奥,有关于时间,你可能解答?”
子贡见对方趾高气昂,谦虚地说:“家师暂时忙碌,不妨先说来听听。”
对方听了子贡的话毫不客气地问:“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子贡微笑作答:“四季。”
却不料对方脸色一变:“明明只有三季!”
见绿衣人给出如此可笑的答案,子贡马上纠正:“一年有四季。”
“三季!”对方毫不示弱。
这个时候子贡的内心也生出火气,继续纠正:“四季!”
就这样二人吵吵嚷嚷,从清晨争辩到半晌。
孔子听到门口的争吵声后闻讯而来,绿衣人看到有人走来,马上喊人评理。在了解过情况之后,孔子对着子贡淡淡地说:“是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季。”
对方听后,心满意足,大笑离去。
待人走远,子贡满心委屈不解地问道:“师傅,您明明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要顺着他的错误去答。”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刚刚那个人身着绿衣,面容苍老,他分明就是那田间的蚱蜢,生于春季,亡于秋季,一生只有春、夏、秋三季。这类人此生注定见不到冬季,你同他争辩是不会有结果的。”
听完孔子的解答,子贡这才恍然大悟,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人生结构,我们完全没必要去纠正一个注定无法纠正的“错误”。
生活中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该绕道的就绕道,该糊涂时则糊涂。
智者明白,不与“三季人”论四季,太多事情不必较真无需翻脸,无视即可。
庄子不仅说过:“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还说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古人一次次强调的为人处世智慧,说白了无非是这两个字:无视。
不要同没见过世面的人争辩,也不要为看不惯的问题而动怒,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有人清醒就有人糊涂,争辩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将问题变得更杂乱。
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和见解,选择慈悲便需要包容,决定特立唯有独行。
康德曾说:“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我们可以看不惯,但没必要说出来,更没必要梗着脖子去争辩,智者从来都懂得适时地保持沉默和让步。
太多人一生都在畅想命运的波澜壮阔,却在时光即将到达尽头的时候蓦然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是美好心境,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淡定和从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