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烈故居,徽派风格的江南民居

★旅游地点:江阴长泾老街之张大烈故居

张大烈故居建于1880年,俗称“黄石山墙”,是烈士张大烈的故居,也是著名影星上官云珠的婆家,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米,占地总面积2128平方米,砖木结构。张氏祖籍安徽,因为张宅便兼有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的特点。

故居坐西朝东,由正厅房和南北偏房三部分构成。正厅房在中轴线上,五进四庭院的式样,石库门框。厅门前四进是五开间七步七架,后进是六步六架三连间。

走进前厅,很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陈设,“育人传经广,载道明理深”,是张氏族人奉行的座右铭了吧?

两侧是书画条幅,各有两幅字和两幅画,家具由大圣古典家具店吴建军先生提供,仿古的样式,看起来像是明清家具的式样。

整个故居中轴线分为前厅、大厅、中厅、后厅和花厅,两侧的厢房则是张氏家族成员的卧室和书房。

不管是张大烈,还是张大炎、张大煜,都有各自的书房,可见张氏确实是书香门第。

张大烈,字澄江,1911年出生于长泾望族张氏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29年留法深造,进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艺术。

在法国,他与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相识,受其启迪,关心祖国的命运。1936年,张大烈学成归国,携妻子司爱伦转道苏联回到长泾,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1937年江阴沦陷,长泾初中校舍被毁,张大烈捐卖田产,抢修校舍,使学校复课,1939年出任长泾中学校长。1940年谭震林率部开辟澄锡虞抗日根据地,张大烈受邀投身抗日救国运动,遭到特派员包汉生忌恨,于8月30日晚被暗杀党徒枪杀于长泾镇龙园茶店。

司爱伦是波兰人,跟随张大烈归国后加入中国籍。在张大烈被国民党杀害后,她没有返回波兰,而是在她丈夫的故乡长泾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她的一生,因为媒体“巴黎一段爱、中国生死情”而被人广为流传。

张大煜,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2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留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工业博士学位。

归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入西南联大任教,曾在云南宜良创办利滇化工厂,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参加革命建设。1989年2月20日,张大煜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张大炎,与张大烈一样,自小进入美术学校学习,在19岁那年去同学家玩的时候,就被她的妹妹韦均荦吸引住了,当时的上官云珠年仅10岁。他等她六年,当时张大炎是苏州乐益女中的美术老师,而上官云珠正是他的学生。

奇妙的缘份,再加上执着的等待,张大炎如愿抱得美人归,当时上官才16岁。

上官云珠当然是倾城的美人,张大炎也长得风度翩翩,当时两人也确实琴瑟和谐过,婚后的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可惜时局动荡,抗战爆发,上官云珠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电影圈,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随着妻子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张家对上官当然颇有微词,再加上上官对外介绍张大炎的时候,只说他是她的哥哥,这让张大炎很受不了,两人最终以离婚收场。

故居南面还设有民俗馆,陈列了生活器具、饮水器皿、儿童看护用具、民间营生用具等,尤其是儿童看护用具,我们真难以想像过去的老百姓居然会有这么多的花样。

传统生活器具沿袭历史悠久,其中不少器具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由先民流传下来的。这些器具质朴实用,每个时代的生活用具,都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可惜对于我们来说,是无从考察出民风民情的,只能从这些器具的样子来猜度它们的用处,并且与现代化的用具相比较。还别说,有时候竟然会觉得以前的东西更有意思。

单是灯,就是油灯盏、蜡烛台、杯状油灯、马灯、汽油灯、煤油灯……供不同的场合使用,每一种还有很多种式样。

长泾的民俗风情倒是与江南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路过下去,庆祝活动基本上也与江南其他地方差不多。当然,毕竟远离江阴,还是有一些比较奇怪的风俗,或许

农耕馆里陈列的是农具,耕地的、捕鱼的,都算。不过,对于这些陈列得满满当当的农具们,我们能够认得出来的屈指可数。倒还是渔具认识得多一些,至少最重要的船还是认识的。

幸好大型农具旁还有说明的标牌,我们才能陆续认识了一些农耕时代的典型农具。比如扇车,也称扬谷器,木质结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瘪壳及秕谷等轻杂物。

上部漏斗用于喂入谷物,箱体装有风扇,旁边有鼓风摇柄、调节柄和谷物出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普及农用电扇扬谷,这种老式的扇车才逐渐淘汰。

斗床是糙米舂去米糠成为白米的工具,在木架上按一厚木板,一端装上石舂头,用脚踩下另一头,就能自然落下舂米。

纺织馆顾名思义,就是纺织的用具。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男耕女织的时期,织布机、纺纱机当然都是妇女们纺纱织布的用具。还有弹棉花什么的,也算是农村特有的一些手艺了吧?

旁边还有张丰胄纪念馆、张理刚纪念馆,我们上次来还有幸参观过,这次却只剩下铁将军把门。

三个馆中间有农家大院,有两架水车,一架是牛拉水车,用牛拉动大齿轮,使斗板转动,水沿车槽流入稻田。脚踏水车有二人、三人、四人共踏的,过去贫农家种稻一般都使用脚踏水车。

还有一些鼓墩石。这些石头因为形如鼓而得名,主要的作用是将木柱托高不受潮,以此延长木柱的年限。另外,还能使厅堂显得更加庄重。大院里的这套鼓墩石是长东村顾家巷路里明代嘉靖26年户部士郎顾言府宅的遗物,由其后人捐赠。

此外,还有一些清代的石磨、井圈石、酒缸等旧物。这些器物,大多是由民间捐赠的。

整个张氏故居都是平房,大概是因为建筑的年代比较久远,也或许是建造者的个人偏好。窗门都是成双数相对,庭院以小青砖铺砌,看着令人觉得很舒服。

我们在地上还找到了几株瓦松,我一直以为这种植物是长在屋顶的瓦上呢!抬头一看,果然,人家屋顶上长得更多!

自驾游:江阴长泾老街之张大烈故居

10月初秋

(0)

相关推荐

  • 由那些熟悉的老农具,重温逝去的岁月|原乡

    前不久在靖江,随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组去参观了靖江西来镇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西来镇在靖江的东边,镇在东部而名西来,据说源自长江自西滚滚而来.西来镇建了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其实,我想,这个农耕博物馆,对 ...

  • 传统农具,你能认出几件,又有用过几件?

    原创2021-05-14 15:17:27·农学社 岁月悠悠,往事悠悠!仿佛经历了时空穿越和历史突变!几千年的传统"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在公元2000年左右戛然而止!取而代 ...

  • 胡子翻书009| 远去的农具

    斗.升都是过去农村的一种木制度量粮食的器具.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和升均为倒置的有下底无上底的四棱台形,侧面和底面是用厚约三分厚的薄木板做成,四条棱为梳子齿型的卯榫连接,斗面对沿装有一寸见方木把提 ...

  • 吴超先生《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

    吴超先生 <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附49图) 作者 吴超 转自微信公众号 六尺巷文化 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都是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农耕文化越突出 ...

  • 河埠有忆粜籴时:甪直收费景点之万盛米行

    老一代江南籍作家的作品中,不乏有对江南风貌的精彩描述.茅盾的<林家铺子>.鲁迅的<孔乙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他们笔下对一个老镇.一个 ...

  • 江阴长泾老街(张大烈故居)

    江阴长泾老街(张大烈故居)

  • 江南民居,宁静中的美——张冬青 国画欣赏

    她的工笔画之精致,透露着一种宁静.详和的氛围,这源于她的平心静气,不与世争不与人争的从容淡定的姿态,以一种凝神专注的精神,沉静而细致的打磨着每一件作品.她紧紧抓住江南民居这一熟悉的典型特征,去营造自己 ...

  • 【雅韵诗歌】姚国禄《江南民居》欣赏

    作者风采 标作者简介 姚国禄,笔名雅丹, 河南正阳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多篇散文被选入全国中学生阅读教材.高考语文复习阅读分析题.著 ...

  • 江南民居建筑——老房子之美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 ...

  • 10米小面宽二层中式别墅,徽派风格我见过的最有品味的住宅

    新年快乐 时间很短天涯很远.往后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静地走完. 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应记得有一条河流叫重生. 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任何去处,都是归宿. 守着剩下的流年,看一段岁 ...

  • “余姚智慧云课”美术第82期浙美五上《江南民居》

    导语:疫情时期,我们"停课不停学"--余姚中小学美术网络课堂开通了!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居家学习的特殊性,开发了 "余姚智慧云课"全市美术课程,将在此分期推送 ...

  • 【讲述永州故事】文气十足、风水圣地江南民居精品:元古桑家大院

    [讲述永州故事]文气十足.风水圣地江南民居精品:元古桑家大院 图/文   陈瑜 永州东安石期市镇,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古镇,据传古时叫石碕站,亭馆清幽,风光秀丽,足涤烦襟,故游者甚多,石期市镇因地处多石而 ...

  • 浅谈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江浙水乡在印象中仿佛永远萦绕着一股青烟,如梦如幻.作为传统民居建筑的江南民居,注重前街后河,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四合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由于当地人口密度大,院落占地面积小,布局上更为紧凑,这样的民居 ...

  • 【案例抄绘】三百年徽派古宅改造 | 天净沙古民居驿站

    婺源天净沙古民居驿站,原身为一座近300年的徽派老式建筑,文化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令建筑本身蕴含优雅风韵,加上设计师的现代思维和精致改造,令其完成了一次贯穿古今的华丽转身,释放出自然舒适又平易近人的低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