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之旅(第四十六集)

扬帆之旅(第四十六集)

      题记:我曾经去过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也确实感觉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能够与新西兰相比,我是说,没有一个地方能与我心灵深处渴望的栖息地新西兰相比,因为新西兰是如此的静谧与美丽!

一次美好的旅行能带给我们什么?无疑是一生中最值得怀恋的,美丽温馨,且最有效的心理慰藉!

《扬帆之旅》新西兰北岛、南岛游全程纪录

2018年,在我住院、经历了一次大手术之后,《扬帆之旅》的开启,让我的世界充满了阳光;让我的生命充满了希望!就让她做为最美好的经历和记忆载入我们的人生史册。

题记:从新西兰回到深圳快一个月了,可新西兰深蓝色的海洋、湛蓝的天空、绿色的原野和清新的空气像似镂刻在心扉久久挥之不去。

虽说深圳也有一样的蓝天,街道比新西兰任何城市都宽阔平展,大面上也是鲜花绿草、枝繁叶茂,可就是找不到在新西兰的那种宁静与祥和的感觉。

我并不崇洋媚外,但我崇尚美丽、崇尚祥和与自由的空气。

在深圳(更不用说内陆的城市了),根本找不到这种宁静与祥和的感觉,代之以绝大部分人的焦虑、重负与不安。不仅是平民如此,有钱人除了醉生梦死、吃喝玩乐,也一样没有幸福感。

新西兰给我的感觉是,每一寸国土都是干净的,挖地三尺都一样的清洁;而深圳或国内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再漂亮的花草、再宽阔的街道都经不住每十个路人里有9个随地吐痰,每十辆私家车里至少有5辆随意乱抛垃圾,更有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所以,深圳表面的华丽掩藏不住内里的肮脏,藏污纳垢的地方不胜枚举。

《扬帆之旅》(40)南岛游:

正式游览基督城(1)

温馨可爱的异域情调

回顾2011年大地震和恢复重建现状

正式访问游览基督城

        基督城的美丽、浓郁,温馨可爱的异域情调。

        这次从皇后镇返回基督城,是第二次来基督城了。上次仅仅是从基督城参团出发,展开激动心海的新西兰南岛游,那次我们稍作停留,吃了丰盛的午餐,大致看了城区的风貌,之后就驱车向但尼丁方向出发了。

我们一直等着南岛游的最后一站(也就是参团出发的地点:基督城),建华和我计划在基督城多住几天,仔细看看并品味这座历史悠久、充满异域风情的南岛美丽城市。

可爱的佳志热情为我们安排食宿和导游。再次感谢佳志!

在大学同学伟力的儿子佳志的引导下,我们有幸细致游览和欣赏了基督城的市容。尽管7年前的浅表震源的大地震对基督城破坏巨大,但如今她仍不失为新西兰最具异域风情的美丽城市之一。

走进这座美丽的南岛城市,几乎看不到中国人,见到的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而整个城市的风格,给我的感觉与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的都柏林如此相似。美丽、大气、人少、清净、温馨,真的有了一种“在国外”的感觉。感谢在著名的基督城林肯大学读博士学位的佳志带领我们游赏基督城!

这是基督城漂亮的标志之一:广场上矗立的巨型冰激凌甜筒

街边漂亮的的橱窗设计

基督城的轻轨电车轨道

街边的大猩猩雕塑和娱乐壁画

佳志站在轻轨上

建华和我每天都在酒店附近空旷无人的漂亮街区散步,真的感觉心旷神怡!

街边的大幅宣传画

下面这段话的大意是:哦,亲爱的人!妈妈冲进小隔间,用她的温情填满了它,她把他们都拉到自己身边,紧紧地抱着它们,“亲爱的!我爱的人!”

街边的巨幅广告画

回顾2011年基督城大地震

这两天,建华和我徒步游览基督城时发现,7年前那场大地震对基督城造成的破坏依然历历在目,许多废墟就摆在那里,顾不上休整,许多建筑正在重建中。当地一位年轻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大地震时的惨状和重建的艰难。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发生浅表性里氏6.3级地震(实际震级不亚于7.5-8级大地震)。地震导致高层建筑和南太平洋的“基督教圣地、教皇中心”历史悠久的最宏伟的教堂倒塌,还有车祸、天然气泄露引发大火等惨剧。在这次堪称新西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的地震事件中,至少造成185人丧生,近千人受伤。

这是2011年5个月来基督城发生的第二次大型地震。不过,与在2010年9月4日黎明前爆发的那次大地震相比,这次里氏6.5级震源很浅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要严重的多,整个基督城都受到严重的破坏。

工作人员和警察剧集在坎特伯雷电视(CTV)大楼下,试图从废墟中营救幸存者。据悉坎特伯雷电视(CTV)大楼的三层为“国王教育学院”,地震来临时,该学院仍在上课,因此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在地震发生后,截止24日该校仍有90名学生和老师失踪或者无法取得联系。

2011年大地震后重建中的基督城

基督城约在150年前开始建立,人口约33.2万,城市中到处都是规划整齐的花园,是有名的花园城市。另外英国人来此,也以“英国之外,最像英国的城市”给了基督城一个崭新的定义。这里也是进入南极的人所必经的门户。由于当初前来建设该城地标大教堂的人士多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出身,因此这个城市被取名为“基督城”。

作为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基督城是几乎所有旅行者都要涉足的地方。不过在2011年2月22日的大地震之后,基督城几乎面目全非,先在仍然能在市中心看到残垣断壁的房子,包括曾作为基督城标志性建筑的基督大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现在已经不能入内参观了,只能在围栏外观望那据当地人说已经无法再修补的巨大裂痕和倒塌的石块。

如今城市改造与修建仍在进行,你也可以在一些建筑外墙或者一些T恤上看到毛利文“Kai kaha”的字样,它的意思是“坚强”,是对经历这场地震的人们的鼓励。

当地的朋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上面图中当时全部被震塌的基督城电视台大楼的惨景--他当时就在这里参加挖掘和抢救大量死伤的人们。

2011年基督城大地震之后,不少居民都选择离开了基督城,迁徙到北岛的城市了,当地的房价也一路下跌到:150-200万人民币(30-40万纽币)就能买到一栋独立花园洋房(别墅类)。

而整个恢复和重建工作进展异常缓慢,七年过去了,在基督城的各处人能看到大地震后一流的废墟、钢架支撑的危楼和脚手架,不见干活的工人的工地和私人住宅。当地人为此多次抗议政府不作为。可政府确实也没有办法,主要原任是当地严重缺乏建筑工人,缺乏劳动力。当地人都不屑于干这种粗活、累活,而引进外来工人又因其紧缩的移民政策屡屡受阻。

《蓝镜书屋》

工作室制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