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三十五)德县路
德县路
德县路是一条蜿蜒的道路,它和沂水路恰好一东一西,环绕着总督山、观海山的南麓。这条道路穿过圣米厄尔教堂的后部,最终与中山路会合,西北至东南先后与潍县路、浙江路、曲阜路、安徽路交汇,沿路有清真饭店馅饼粥、青岛七中、天主教堂、德县路小学、老舍公园等,是青岛老建筑、别墅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德国侵占青岛后,以胶州路为界划分为市区与郊区;在市区内,又以德县路为界划分出极具殖民性质两个居住区。德县路以南为外国人居住的青岛区,德县路以北为华人居住区。青岛区内建筑豪华,道路宽敞,上下水道齐全,绿地较多;华人区内房屋矮小,街道狭窄,水不入户,几无绿地。当时,德县路为霍恩洛厄街(Hohenlohe weg),日本侵占时期叫治德町,我国接收青岛以后才正式命名为德县路。
德县路2号是胶澳帝国法院旧址,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德国人汉斯.费特考尔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帝国法院大楼所在的区域正处于督署广场(Gouvnerments Platz)与伊伦娜大街(Irene Strasse)、霍恩洛厄街(Hohenlohe weg)的三面合围之中,由于在大楼建造之前,其南面和西面的区域已建成了许多公寓建筑和私人的别墅式住宅,留给法院的只剩这片东西稍宽,南北略窄的狭长地块。
为了适应这一复杂的城建布局,建筑师卡尔·施特拉塞尔和设计师汉斯·费特考采用了几组不同的建筑体艺术化地组合成了这座面积约为3126.53平方米的大楼。胶澳帝国法院是德国殖民时期最后完成的公共建筑之一。这座造价不菲,体量庞大的建筑于1912年春天开工,因负责施工的施密特公司的工期超过了规定时间六个月,大楼的建造期历时两年,直至1914年的4月份才正式投入使用。
对于德县路最早的记忆,便是在小学时代。那时候,每次学校组织到红星电影院看电影,同学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江苏路出发,路经湖南路、德县路和曲阜路上。一路上的风景建筑,早就烂熟于心。匆匆数十载,德县路依然如故。
德县路4号位于胶澳帝国法院之侧,总督府斜对面,建于1906年,开始是一座路德公寓,也翻译作鲁铁尔公寓、路德家庭旅馆,店主人路德夫人,德占青岛后立即开了一家小旅馆,接着设计、建筑了这座旅馆,作为“家庭旅馆”没有一般旅馆的大型、整齐,而如同一座住宅楼,有着德式建筑的浑厚、凝重感。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绝大部分德国人回国,日本医生若规宽隆在这里开了一家若规医院,是一家较大的私人医院,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等门诊还有住院部。中国人极少有到这里看病的,因是私人医院,收费高,日本人来就诊的也主要是上层社会人士。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在湖南路上开办有铁路小学,后筹办铁路中学,筹办期间已招收学生,就在路德公寓原址上课,四方铁路中学校舍建成以后才迁了过去。早期,青岛市政府下属各局(除警察局),均在青岛市政府(胶澳督办公署)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教育局从市政大楼迁出,占用了原路德公寓。青岛解放后,市教育局迁到对面1号李德顺旧宅,卫生局迁到了德县路4号。近年是交通局一个部门。
德县路1号,曾经的青岛市教育局。小学每次看电影路过此处,我和同学都会交头接耳,别看咱老师凶,这里可是管她们的地方。
德县路3号,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牧师宅第旧址,是这条街上最早的建筑。该楼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宅第旧址以一个很大的敞开式外廊为标志,立面富于变化。托尔斯顿 华纳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分析说,这栋小小的楼房运用了大量德国文艺复兴复古风格的建筑形式。一楼巨大的老虎窗和敞廊,与二楼造型别致的装饰山墙竞相争辉。
清晨细雨,老树新绿,紫藤槐花,丝丝清香,漫步老街,神清气爽。
德县路5号,根据鲁海先生《老街故事》记载,这里层是青岛日本工商人士组织商工会议所会长的宅邸,抗战期间是日本特务机构“武公馆”,抗战胜利后是国民党的“中统”所在地,有牢室。
德县路7号,曾是日本人井上美畅的私宅。沈鸿烈也曾在此居住过。1926年沈鸿烈率东北海军舰队之海防舰队来青岛,与渤海舰队合编为东北渤海舰队,任副司令。1927年11月升任海军总司令部(驻青岛)总司令。这里便是他当海军司令期间的住所。
德县路9号,曾是笹屋旅馆,抗战胜利后改为青岛海港检疫所,后是青岛卫生检疫所(局)。
旁边曾是逊清遗老李家驹宅,人民医院扩建时被拆除了。清朝覆灭以后,一大批王公贵族、高官大吏来到青岛,德占当局于1914年修改户籍管理办法,特准他们进住青岛区,满清末任广西巡抚李家驹在德县路上建了第一幢中国人的住宅。
德县路11号,一栋百多年的老建筑。
街道西侧是双号院。每一栋建筑也都是独具特色。
德县路17号,原址为人民医院。2009年9月,青岛市口腔医院已由龙山路1号甲全部搬迁至此处。青岛人民医院始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德国人所建的“福柏医院”。
德县路23号的一栋德式建筑,建于1905年。属于德占时期私宅。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1954年3月青岛卫生防疫站成立后使用,前些年曾改为以欧式为特色的宾馆。 现在业主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09年3月31日,该设计院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将这栋德式建筑重新修缮完毕。
圣弥厄尔教堂(天主教堂)、德县路小学和远处的青岛七中。
德县路小学始建于1900年,是一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1900年,作为天主教会的附属事业,德藉神父白明德在斯泰尔修会圣言会馆的东边创办了德华学校,两栋楼房,三间平房,一个礼堂,这就是今天德县路小学的前身。
1923年3月,德华学校更名为明德小学,有教员7人,职员4人,有学生159人,并开设了团体训练、国语、算术、等11门功课。1952年9月私立明德小学改为私立晓光小学,并合并了原私立圣功女子小学。同年11月私立晓光小学改为青岛德县路小学。1958年又将观海一路小学与德县路小学合并。
圣弥厄尔教堂的附属建筑群。
青岛七中,前身为圣功女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三所女子中学之一,另外两所为青岛女中(前二中)、私立文德女中(前八中)。当年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和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
圣功女中是天主教美国俄亥俄州圣方济教会修女尤斯特拉1930年来青岛筹建一所中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学费是全市最高的,学生大都来自于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在学习上,校方要求十分严格,以高薪聘名师,讲课水平高,学生成绩好,生活管理严格,因而青岛圣功女中在全国享有声誉。作家茅盾曾拟将女儿送来青岛报考圣功女中。由于爆发了“七·七事变”,茅盾怕战争造成交通阻断,故放弃了让女儿来青岛报考的计划。
为伺机占领青岛这个重要的港口和军事基地,日本于1937年8月14日制造了“德县路事件”。日本派遣几名日本浪人,化装成中国士兵,在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对面击毙日本水兵一名,击伤两名。随后,日本军方大放厥词,企图为登陆青岛制造口实。但最终因日本在华北战场日趋扩大,兵力不足,加之青岛的日本侨民和财产众多,虽有进攻青岛的计划,但尚未实施军事行动。
德县路与潍县路口附近,还保留了一段马牙石路,这里的马牙石路面十分宽敞,有八九米宽,即使路两边停靠了两排私家车,中间依然空出两排车道。每个石块宽约10多厘米,长度不等,排列十分整齐。
这儿曾是名声赫赫的海鲜市场,现早已不见踪影,但每每走到此处,空气中依然飘荡着海鲜的腥味。早年,一进腊月,这里的鞭炮摊一长溜,是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
德县路29号的“馅饼粥”创建于1926年,是岛城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饭店。几经岁月,现如今店面富丽堂皇,然而在这儿却已经找不到曾经的记忆和感觉。
德县路是胡拍最喜欢的青岛老街之一,南段道路宽敞,清静优雅,街道两侧枝繁叶茂,老建筑保留着原本的风格和色彩;北段生活气息浓厚,店铺林立,有着各种美食诱惑,以及常常勾起年少回忆的街景。青岛的老城老街,怎能让人不爱。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