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判株九族后,为什么亲人不选择逃跑?古人:傻子才逃跑

《管子·牧民》: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人都争相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在这些政治见解中,法家的政治见解受到秦国统治者的欢迎。法家注重刑法,强调通过严厉的刑法来规定和约束人民的行为。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实行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都有法家思想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家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法家思想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观点,如果一人犯罪,就要株连九族。而古人在被株连九族的时候,他的家人肯定是深受其害。为什么家人不选择逃跑呢,其实对于古人来说,逃跑是下下策。古人被判株九族后,为什么亲人不选择逃跑?古人:傻子才逃跑

君为臣纲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各个国家实行的是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各个朝代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是封建专制和君主专制。因为这样的政治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而所谓君主专制,就是强调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皇帝拥有所有法律的解释权和决策权。在西汉,董仲舒通过君权神授这样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对君主专制树立了思想上的理论基础,使得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西汉时期,还推行了三纲五常。而这三纲五常中的第一条,就讲究的是君与臣的关系,三纲五常中的第一条,是君为臣纲。而这君为臣纲的意思是,国君拥有最高的权利,臣子要无条件的听从国君的命令。如果这些臣子犯下一些错误,他们不仅要受到严惩,还要被株连九族,他们的家人也会受到处罚。这些臣子们即便不怕那些刑法,也害怕自己家人会被处罚遭遇,所以他们会非常忠心的听命于皇帝,为皇帝办事而不敢造次。

不敢逃跑的原因

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皇帝不仅是权力的拥有者,更是他们这个社会的最高层。对于他们来说,皇帝的命令就是上天给他们下达的命令,他们必须遵守。这种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封建时代人们的心中,所以即便被皇帝判了死罪,那些人们也是不敢逃跑的。

除了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念影响古代的人之外,从西周时期发展的宗法制所导致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强。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一个家族的人们就比外人要亲近很多。在出门在外的时候会互相照应,互相提点,互相勉励。这种宗法观念直到今天都有所影响,今天我们在人际交往的时候,还是更愿意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亲近。

古代的宗法关系更是影响深远,对他们来说,同家族的人就要共同进退,要么一起生,要么一起死。大难临头的时候不会各自飞,他们要共同承担。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家族的人,共同承担家族的荣光,也共同承担家族的责任。而那些家族中有人犯了错误而被株连九族的其他的人们在逃跑的时候,也不太好逃跑。假如他们在京城生活,他们人很多,所需要的东西也多,在逃跑过程中很容易人们注意到。所以他们并不会选择逃跑,如果被发现逃跑的话,结果很可怕。也许原来的株连九族,还有开脱的机会,再加上逃跑罪上加罪,可能会使得他们的下场更加难以想象。

并且古人也非常喜爱自己家乡,对于他们来说,流放等刑罚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刑罚。他们愿意在自己家乡生,也愿意死在自己家乡。因为这种对家乡深深的依恋,所以他们在面对刑法的时候也不会第一时间选择逃跑。且古代关于人民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比如我们现在可以随意的出国旅游或者出省,去其他的省份玩。但对于古人来说,别说是出省了,哪怕是离开他们所在的村落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为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会针对这些人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抑制人们的出行,只为了人们在自己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好好的劳动,那些出省的人都需要各种通关文牒。所以这些想要逃跑的人,真的要逃跑到其他不易被搜查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各种证明不是伪造就可以伪造得来的。并且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而那些速度快的马匹大概率都在皇宫之中或者在军队之,人们逃跑时所用的马匹只能是普通马匹,皇帝派出那些马匹容易就能追上他们的。所以对于古人来说,在被抓的时候乖乖束手就擒远比逃跑要好。

结语

古代那种株连九族的严酷刑罚,已经随着封建时代的没落而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所讲究的是依法治国,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不会通过法律来冤枉好人。

参考资料:《管子·牧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