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8)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课程录(98

十四章、厥阴病

第二节 厥阴方证

6、生姜泻心汤

【组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65克),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食臭,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伤寒汗出,表已解。此人应该开始就有表症和里症,医生先解表,但是并没有完全好,后面还有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不舒服,心下堵,反胃食物上涌。“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指胃有水饮,胃消化功能差致饮也走肠间而“腹中雷鸣”,容易导致下利。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接近,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干姜则减量。此方嗳逆较明显,所以生姜特别加量,如果有干嗳食臭用半夏泻心汤就不行,这是二方主要不同点。

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吃药后开始反倒可能吐的更厉害,以及甚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这是胡老提到的“玄冥反映”,此方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此种冥眩,是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状态。

本方重点是生姜加量了,生姜在此主要功能是除水饮,类似的还有真武汤,生姜甘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千金方的鲤鱼汤治妊娠腹大,胎间有水气。皆重用了生姜去水饮,水饮一去,旁证皆除(咳逆呕吐,吐沫,鼻塞,胃肠不和,下利,水饮致寒证等等)

外台记载单行生姜运用条文 :

1、《集验》疗天行病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2、救急疗卒患心腹胀满刺痛方。

3、又吐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方。

7、甘草心汤

【组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65克),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汤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158:伤寒中反下之,其人下利,日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呕心烦不得安,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心汤主之。

【注】:太阳病下为误,引起以下症状。因为泻下胃中虚,热邪内陷,水气经过胃肠腹中雷鸣,而为协热痢,其人下利日数十行,频繁下利使得食物没来的及消化就泻下了,谷不化。此谷不化不同于(四逆汤)的根本不消化。水气又上逆,造成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复下之,其痞益甚,此热不是阳明热结于里,是胃中虚,不但热邪入内,里面的水也逆于上,故使硬满。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方是于半夏泻心汤中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主要为了缓急迫,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凡是胃肠炎类的病,久而不愈,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此三方使用得当都有效,但也有区别。没下利只呕、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用半夏泻心汤;偏于下利,有干嗳食臭,用生姜泻心汤;胃虚则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方剂中甘草为炙,胡老用生甘草,更能去热。另外伤寒方无人参,金匮方有人参,判断应该有人参,因为有虚性的心下痞硬,是人参证。

金匮·百合狐惑阳毒病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心汤主之。

【注】:狐惑病(包括白塞氏综合症),是前后阴,口腔,眼睛等孔窍粘膜处发炎,发热无常反复发作,如神灵附体。其开始,也恶寒发热,象是太阳伤寒,但却不是。形成后,就不发热恶寒了。想睡又不能睡实,烦躁,恶闻食臭。蚀疮若在喉为“惑”,在下阴为“狐”。在发过程中,常有不同的颜色,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口腔的“惑”,声音沙哑,用甘草泻心汤。蚀于下部的“狐”,女性最易得,有炎症,用苦参汤洗之。苦参有杀菌的作用。如果阴溃,可兼服赤小豆当归散。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胡老指出:口腔溃疡,用甘草泻心汤好使,有时候偏热,口咽较干,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很,加生地。

8、附子心汤

【组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心汤主之。

【注】:这条的心下痞,原指前面阳明“三黄泻心汤”证的心下痞,按之濡,本是个热痞,但是出现恶寒汗出,这个“恶寒”,不是表证,不再是阳明的蒸蒸发热汗出,只恶寒,有“汗漏不止”的情形,是阳虚了。既有心下痞,有邪热内陷,又里虚寒汗出虚衰,寒热错杂,属于阳明太阴合病,但也有人把它归于厥阴,因为它寒热错杂,两种归属都可以。所以用原来三黄泻心汤解痞,加附子扶正。

关于附子的作用,一般人说它是回阳、扶阳、治阳虚,还有说治里寒,胡老指出这些说法是片面的。胡老特别强调附子是一种亢进机能的药,广泛用于各种机能陈衰。比如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像这条体表失其收摄脱汗,加附子就能振兴体表机能。

(0)

相关推荐

  • 【医林高人的伤寒经方语录(下)】

    接上文: 41.附子回阳治阳虚不免片面,附子是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单说附子回阳不全面,因为机能沉衰都见于阴证.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既脱汗,虚的厉害, ...

  • 白发伤寒论|第三十五讲(155.156.157.158)

    第三十五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就两味,大黄,黄连.附子泻心汤有四味药, ...

  •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方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子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二枚炮 去皮 破 另煎取汁 方用:心下痞而恶寒汗出阳不固表者 生姜泻心 ...

  • 经方: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

    甘草泻心汤 [原文]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二)

    方名: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方歌 大黄黄连泻心浸,附子煮汁大连芩. 甘草芩连干半枣,半夏同上更加参. 生姜泻心生姜入,覆赭姜枣半甘参. 方剂 大 ...

  • 泻心汤

    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1]. 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