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出土的古玉
多年前去云南旅游,开大巴的司机是一位彝族小伙,他在路上唱了一首民歌为游客助兴。完了问大家听懂了没有?我说我大概听懂了,你唱的是“火烧芭焦心不死,阿哥阿妹一条心”。小伙说是这个意思,看来你很了解彝族。小伙又说,为什么你们汉族住在平原和城市里,我们彝族却住在大山里?我猜我们的祖先原来也住在平原,因为打仗,后来我们就进了大山。我回答说,看来你很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汉族,汉族是从汉代起山里人对中原人的称呼。我虽然是汉族,但是我却与你同姓,这说明你和我有着共同的祖先。
考古学家想象中的古滇国越人的装扮。注意男人的带饰,这是镶绿松石青铜牌,是地道的夏人带饰的演变。
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的越人建立的一个古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以及东部地区,滇国的地域北至今会泽县和昭通一带,南至今新平县、元江县至个旧一线,东至今石林县至泸西县一带,西至今禄丰县与安宁县之间。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资料分析,滇国的历史始于春秋晚期,战国末至西汉初期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代替,存在的时间约500年,即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期。
越、彝、夷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人”的意思。它既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更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古代,谁住进了大山和边疆地区,谁就是“夷”,反之,谁夺取了中原,并在那里成为统治者,谁就是“夏”。夷和夏不是民族的分野,而是政权的更迭所造成的统治区域的重新分配。滇国早期的玉器,与同时期越国的玉器存在很多的共同点,比如月牙形饰,比如凸缘臂环,比如不是同心圆的玉玦等等。这说明中国东南的越与西南的越,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中国南方的越族文化,同时显示出夏民族的成份,古蜀国的成份,也显示出在很久以前,炎帝族南迁之后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南方的越族文化是多个梯次的,不同年代的北方文化的南迁、熔合和演变。
不同心的玦,这是南方玉器的特色,并非来自中原。这种玦现在被称为越式的玉玦之一,它是南方的特产,长江玉器文明的产物,始于6000多年前,炎帝的时代,它比黄帝的历史可能还要早。这说明越文化和越人的构成本身也多元的,它吸收和继承了南方玉器文明的因素。
这些个坠饰,其实与中原诸国所用的冲牙,异曲同工。对牙的崇拜,始于山东大汶口。有6000多年以上的历史。牙是长寿的象征物,也是力量的象征。
这一类东西特别多,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是起源于山东半岛龙山时代的东西,有4600年以上的历史,夏人很喜欢它,商民族也很喜欢它,到了西周就比较少了。但是,在南方,古蜀国人和越人都很喜欢此物,用作臂环,或者就是镯,他们一直在继续制造此类玉器。凸缘环之类的玉器在古滇国越人中大量出现,说明了越人的祖先与中原民族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祖先曾生活或活动在黄河流域,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说明了越人和蜀人之间的关系,四川盆地是北方夏人南下之后的最后的乐土,也是夏人最早的发源地。但是在周初,蜀国灭亡了。夏人的后代又一次被赶进了大山,而周民族由于占据了中原,便自称华夏。周的附属小国,便自称诸夏,与夏人同祖先的楚人,不属于诸夏之列,而成为南方的蛮族,蜀人和后来的滇人,也被称为西南夷。
镶绿松石青铜镯。
镶绿松石青铜镯。
镶绿松石青铜镯
镶绿松石青铜镯。
可能是耳当。
五星圆带饰。
猴形圆带饰。
猴形圆带饰。
兽形圆带饰。
越人舞蹈圆带饰。
孔雀圆带饰。
有牛首的圆形带饰。
圆形的带饰。这一类带饰都镶满了绿松石小颗粒。
带饰。
带饰,不要往“八卦”上想。
带饰,可参考夏代的镶绿松石铜牌,这是夏人特有的东西,由蜀人传承,再传与越人。只不过,两千年的时空让它产生的较大的变异,它也不拘一格了。
坠饰。
励石。
带钩,中原文化,可能是汉朝皇帝的赏赐。
剑饰,中原文化。
剑饰,中原文化。
越文化特色,上万小颗粒组成的玉褥。
精美的串饰,南方越族特色。
乳突玉饰,云南越族的特色玉器。
绿松石蝉
很简陋的玉衣,这是汉帝国殓葬文化的南传。
古玉鉴定
有问题记得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