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1亿年几乎没变样,一次产卵400万颗,为何还成为极危动物?

在海洋里,长五六米、重达1吨的生物随处可见,然而,而在淡水河流中,如果看到这样大的生物,你的第一反应,这家伙应该是个大怪物吧,在我国黑龙江中,就生活着这样一种大家伙,名为达氏鳇,其体长可达5.6米,体重达到1吨,有着“鱼中皇族,黑色黄金”之美誉。

见过大世面的“活化石”

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很多人对达氏鳇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对于它的亲戚:中华鲟肯定不陌生,中华鲟是我国珍贵的鱼类,实际上,达氏鳇在我国的地位不亚于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国家将达氏鳇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方面是因为其野生数量确实比较少,另一方面,它可是自然界的活化石,达氏鳇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曾经与恐龙一起“生活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亿多年以来,其古朴的外形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改变。

达氏鳇主要分布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中,由于其重达1吨的身躯,显然不是吃素的,达氏鳇生性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

达氏鳇的捕食策略主要看大小,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比它最小,它都认为是自己的猎物,小到小鱼、小虾、贝壳等,大到凶猛的狗鱼,都在达氏鳇的食谱上。

在长达一亿多年的进化中,达氏鳇形成了独特的捕猎方法:伏击法,它们躲在水底,一旦看到合适的猎物,就是采用伏击战术。

不过,达氏鳇虽然凶猛,但是它的嘴中并没有固定和撕碎食物的牙齿,这也就导致了它捕食的方式只能生吞,当然,这对于猎物来说也比较友好,毕竟没有那么痛苦。

▲达氏鳇在捕食

御用贡品,浑身是宝

由于达氏鳇在水中也属于顶级掠食者,在我国黑龙江水域生活得非常好,然而,自从人们发现了它浑身是宝后,数量直线下降。

清朝时期,赫哲族有位渔民捕捉了一只硕大的达氏鳇,族人将这条鱼进贡给了当时的乾隆皇帝,御厨将其烹饪后,交给乾隆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发现,这种鱼肉鲜美且口感独特,发出“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翕戟,头似戴兜鍪。”得感慨。

“鳇”这一名称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正是因为皇室对于鳇鱼的高度关注,这种“怪鱼”才被尊以与“皇”谐音的“鳇”字。

当然,皇室对于达氏鳇的喜爱并非没有道理,达氏鳇全身没有鳞片,只在背脊和身体两侧有五列菱形的骨板,鱼肉肥嫩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在清朝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当地人开始大规模捕捞达氏鳇,导致野生达氏鳇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当时的朝廷对于达氏鳇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当地开始尝试人工养殖达氏鳇,当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对于野生达氏鳇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

▲近代捕捞的达氏鳇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败,清末,俄国占领了我国东北的大片土地,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达氏鳇养殖也随着消失了。

俄国人占领了东北后,非但没有给达氏鳇带来喘息机会,反而进一步导致数量下降。虽然,俄国人不需要向清朝进贡达氏鳇,但是,俄罗斯人发现了雌性达氏鳇的鱼子,可以制作味道更鲜美的鱼子酱,这无疑加剧了达氏鳇数量下降。时至今日,达氏鳇鱼子酱在当今国际上有“黑色黄金”之称,鱼卵出口价格每斤高达300美元。

除此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鱼皮是人们衣服的原材料。

▲达氏鳇鱼子酱

一次产卵400万颗,为何面临灭绝?

清朝大规模的进贡,以及俄国疯狂制作鱼子酱,导致了达氏鳇数量急剧下降。

另外,达氏鳇的成长过程也非常漫长,导致了数量增长缓慢。达氏鳇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生长速度非常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其体重就可达到14公斤,然而,雄性要到12岁才具备繁殖条件,雌性则需要16岁才能产卵,相比较普通鱼而言,达氏鳇的生长周期确实十分漫长。

一方面,达氏鳇面临大规模的捕捞,另一方面,它的自身生长周期又比较长,导致了达氏鳇处于灭绝的状态,在2010年,达氏鳇被IUCN列为“极危”生物,在我国定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一只雌性达氏鳇可以单次产卵可以到达60-400万颗,如果将这些鱼卵连在一起,长达130多公里,为何达氏鳇的处境会变成这样?

实际上,在黑龙江流域生活着大量的肉食性鱼类,达氏鳇排出的卵,以及卵产生的幼崽,很容易受到其他鱼类吞食,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了达氏鳇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在黑龙江干流基本上找不到达氏鳇的踪迹。

为了保护已经濒临灭绝的达氏鳇,同时也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于达氏鳇的需求,黑龙江当地开始大力发展人工养殖达氏鳇,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此外,还将一部分人工养殖的鱼苗放生大自然。

长江也看到了达氏鳇

达氏鳇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东北黑龙江流域,然而,在今年4月份对长江南京段水域生物检测时,发现这里也出现了达氏鳇,这让很多人喜出望外,其实这也意味着我国对长江的整治,已经初见效果。

▲长江发现达氏鳇位置

值得一提,2020年,我国首次发布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未来10年长江禁捕期内,长江流域的生物种群会进一步扩大。

写在最后

达氏鳇在经历了一亿多年的进化,依然保留着原始面貌生活在河流中,我们不能因为人类自己过嘴瘾,将“活化石”变成真化石,当然保护达氏鳇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