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见 || 徐贤林:进城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进城》

作者|徐贤林(浙江)

  清晨,我总被一群盘旋飞翔的白鸽的振翅声和鸽哨吵醒。不过,我并不懊恼,我认为这是这座城市的一缕清音。我拉开窗帘,推开窗门,望着群鸽欢快的翻飞,背景是市区的三座矮山。矮山在翻飞群鸽的衬托下,渐渐的活起来,树丛间闪动着晨练的人影,那一缕缕淡淡的晨霭飘逸可人…..市区有九山,我窗含三山,市区的风水被我占了三分之一,我竟无端生出些许作为这座城市人的自豪感来。

  作为乡下人,我对城市怀有一丝怎么也抹不去的敬畏和无奈情绪。这种情绪并不来自城市的大马路和大马路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不是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而是来自我的内心,每次乘渡轮进城,这种情绪便会油然而生:乘客挤向窄窄的铁桥,铁桥上人流蠕蠕而动,晃动的人头无规则的上下移动,然而人流一出口,不消片刻,便消失得一干二净,他们被城市“吞噬”了。我想,如果将这一千多人一下子卸到某个村庄,这个村不闹翻天才怪!这是城市的容量。

  其实,城市的容量曾经并不大。进城的乡下人是城市的匆匆过客,你进城转逛一下还得回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去,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是隔着一条瓯江这么简单。当然,时过境迁,瓯江上架设的条条大桥拉近了城乡的地理距离的同时,也缩短了城乡方方面面的差别。

  我的进城之路有些漫长。

  我第一次进城的每个细节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次进城使我真正理解了教科书上的城乡差别这个概念。我念初二那年的中秋节前,父亲决定挑板栗节前进城卖个好价钱。板栗有200多斤,他一人挑不动,便分几十斤叫我挑。我没进过城,只在村口凉亭里听过进城返回的大人讲稀奇,城里自行车多,戴着墨镜开摩托车的不是军人就是警察,城里人吃的东西真多,油条油卵热馄饨。父亲的决定令我彻夜难眠,我眼巴巴等着窗户发亮,母亲烧好天光,父亲装好板栗。我们踏着晨露直奔九丈汽车站。我村到九丈大约三十华里路,我们挑着板栗要徒步三小时。赶到九丈时,上午的班车刚好出站。我们只能等下午两点钟的班车。父亲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一言不发,我望着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乘客,也一言不发。挑着板栗徒步三小时,并不是轻松活。但一想到将要平生第一次乘坐汽车、第一次搭乘轮船、第一次进城,便渐渐快活起来。

  我和父亲在简陋不堪的安澜亭轮渡码头上岸时,城区已华灯初上,我们没有停留。父亲在前,专拣小巷走近路,——原来父亲经常进城,可是从没有对我们说起城里的趣事,也许他进城本来就没有遇到稀奇事。迎面而来三三两两的市民盯着我们父子看,看我们的衣装,看我们的红布袋,我发觉他们的眼神怪怪的,仿佛在说:这两个乡下人挑的是什么东西呢?自卑感霎时笼罩了我的身心,我只低头赶路。后来,我们从老家返回城里,带了些土特产之类的东西,叫儿子也提一些,但儿子怎么也不愿意提用编织袋装的东西,儿子的表情使我一下子想起第一次进城的情景。我笑问儿子,你是不是觉得提编织袋像乡下人?儿子惊讶地看着我,不吭声。

  我们在山后街表姑家过夜。表姑是我父亲的亲表姐。表姑对我们很热情。她家刚吃过晚饭,见突然来了乡下亲戚,重又升火做饭,吩咐女儿洗菜切肉。我这位表姐看着我穿的“松紧鞋”悄声对表姑说:他怎么穿女人穿的鞋子?表姑说:这种鞋子楠溪男女都可以穿,不要乱说。我听了她们的对话,我感到脸上发烫。

  第一次进城使我感悟到城市是城里人的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他们骑着自行车去厂里上班,他们在菜市场里买菜回家,他们在晚上到灯火明亮的大街上潇洒地逛街。我只能伴随如豆的煤油灯做作业,只能赶着生产队的黄牛到山坡上或者滩林里放牧。

  我没有通过读书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为了生计所迫,我开始浪迹天涯。我在北京加工羽绒服,我在西安摆鞋摊,我在荆州卖回收棉….我的足迹到过一座又一座城市,感到城市依然是城里人的城市,我依然是匆匆过客。“永嘉永假”这个由央视散布的谬论使我也同样蒙受耻辱。

  我在京城做羽绒服期间,感受不到一丝国人给我的温暖。我们抱着羽绒服挤公交乘地铁,北京人投向我们的是排斥和轻蔑的目光。他们知道挤在所谓“浙江村”的其实大部分是温州人,对温州这座位于祖国东南之隅的小城,他们持有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当然,温州人对这种傲慢轻薄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

  温州人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终于赢得了国人的普遍尊重。你看,温州市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醒目的风向标吗?温州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保守的西安人接纳了温州皮鞋、温州服装及形形色色的温州制造。自诩聪明过人的荆州人也对温州这座东海之滨的偏僻小城投以尊重的目光。阿拉大上海也对温州表现出无比的尊重,温州成功地进行了脱胎换骨。

  不擅长经商创业的我在多个城市转悠了一圈后回到了老家。家乡的巨变令我惊喜,交通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原先贫穷落后的楠溪成为扬名天下的名胜风景区,农家乐遍布,休闲场所各有情趣,城里人趋之若鹜,楠溪流域成为城市的后花园。

  我到城里的一家新闻单位工作,成为半个城里人。我不用骑自行车去上班,城里的公交极为发达;我在菜市场里像模像样地买菜,夜晚与妻儿一起去繁华的五马街逛街购物。

  到乡村去采访,各县工商业重镇给人的感觉是拥有城市的躯壳和城市的内核,城乡概念日益模糊。那些在商海里纵情遨游的是农民或者是农民子弟。在城里大街上依然走着挑红布袋或编织袋担子的人,再也没怪怪的城里人目光,因为这些挑担子的本人或者子弟也许不久便会成为城里人,住着舒适宽敞的房子开着豪华气派的轿车。

  城门早已洞开,瓯江无法阻隔,原先那道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鸿沟也早被填平了。

  我在城里购了房子,自己居然也成为城里人,颇有些感慨,但想一想便也坦然,现在的进城还真不是稀奇的事。

  诸永高速通车后,据说上高速到我老家只需二十分钟,地处楠溪江中游的小山村到城里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你说这不是真正的大手笔们?

  以上便是我的进城记。

作者简介
 徐贤林

  徐贤林,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深记者,在《知音》丶《散文》丶《报告文学》丶人民日报等百多家报刊发文章。

《嘉年华时光》

“一人一城一故事”有奖征文

  2016年10月起,《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一人一城一故事”。

  一、征集主题:面向全国所有写作爱好者,以“一人一城一故事”为主题,将你的故事以文章形式写出来,友情、亲情、爱情、亲子、人生、职场、倾诉等,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为宜,所有来稿将在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择优发表。经作者授权,“嘉年华时光”公众号也会帮助投稿者向更多媒体投稿传播。

  二、评奖办法:文章一经修改发布,我们会在当月月底,结合文章的阅读、评论量、点赞量等,为综合数据前3名的的文章作者,额外支付30元~80元的奖金。综合数据第一名的作者,再奖励胡锋先生书法作品一幅(邮寄送达)。超过10000+阅读量,额外加奖80元。

  三、投稿须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年华时光”( slycniegl)”;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四、请将你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编辑好,务必写清楚文章标题、作者姓名,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以Word打包文档的形式,通过邮件发送至邮箱:408440374@qq.com。邮件主题名为《***在**城市的故事》。

  五、来稿文末必须附有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微信号、手机等),以便联系和发放奖金。原创首发故事优先采用;已在纸媒发表作品择优发布。

  六、本启事从即日起到2016年12月31日止。

  七、特别欢迎有识机构或个人冠名、赞助,支持征稿、特约发布品牌故事。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