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丹·比诺的书《如何活过100岁》

美国医学最发达,举世公认。但美国人的健康水平不算高,寿命也不算长。美国的医生同样。为什么?近年他们自己通过大数据反省,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他们开始研究长寿地区的生活习惯。

之前写了篇《<贫穷的本质>可能也正是疾病的本质》,提到:只要我们懂得选择使用免费的公共资源,自律地生活,应该可以做到“87岁来去自如”,获得长寿健康了。

发现“选择”是一个关键词,又写了篇《关于选择,我们有必要先读一本书:《穷查理宝典》》。

丹·比诺的书《如何活过100岁》

丹·比诺(Dan Buettner),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员,《国家地理》杂志特派记者,他总结了希腊伊卡里亚岛、日本冲绳、意大利撒丁岛……等长寿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

1、自然地运动(Move naturally):长寿地区的人不会去举重,不会去跑马拉松,也不参加健身。他们只是每天上楼下楼,家务活,烤蛋糕,步行、种花等等,都是自然的运动方式,他们访友,去教堂,都靠走路;

2、确定生活目标(Purpose now):让生活充满目的感;他们知道“清晨我为何要醒过来”。人们的生活有追求,而不只是为了工作。

3、放慢生活节奏(Downshift):他们有办法舒缓压力,思念祖先,祈祷,休息。

4、每天喝一点酒(Wine):少量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更长寿。

5、多吃蔬菜、豆类和坚果(Plant slant):他们吃肉较少。多吃蔬菜。豆类,这是多数百岁老人膳食的主要部分。

6、坚持八分饱原则(80% rule):他们进食量最少,处在似饱不饥之间。

7、家庭第一(Loved ones first):保持与周围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8、健康社交(Belong):吸烟、肥胖、幸福,甚至孤独都是会传染的。长寿人群有健康行为的社交圈子。

9、正确部落(Right tribe):他们都有信仰,具体信仰什么宗教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每月参与4次信仰仪式。

我们没有去过这些长寿地区,但书上很具体描述了这些地区的生活方式,可信。我们可以想象那些长寿地区的生活:人民悠闲,快乐,没有太多烦心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目标很小但适合他们。吃得不多,很淡很素。每天喝点小酒。亲情很浓、友情也很浓,上教堂是仪式也是娱乐。无须每天专门运动,原始的生活运动量足够了。

中国人更倾向于物质研究而不是文化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长寿地区。巴马县、澄迈县、如皋市、文登市、都江堰市……等等。

中国研究人员与美国最大的不同,我们更着重研究长寿地区的水土、微量元素,而不是研究那里的文化。也许,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乡村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中国人的文化太接近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有篇论文《河南夏邑县长寿现象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发现夏邑县土壤中Cr、Zn、K、Mg含量丰富,K、Mg是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21倍和2.62倍。更有意思的是,夏邑县东北部95岁以上长寿人口平均为187位/百万人,西北部仅为83位/百万人;长寿人口比例较低的乡镇,土壤低Se、低Zn、贫Cu、富Na。

所以,营养学的介入对健康长寿也许更重要。

哲学出文化,文化出生活方式

也有不少人向往乡村生活。但是,如果你与我一样,接受了都市的竞争教育,习惯了勾心斗角……虽然你很想像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但即使到了天边,可能也水土不服啊!

没有人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得回到哲学的话题,我开篇就强调的:《凡有哲学,皆可治病;凡有哲学,皆可致病》,而哲学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一个都市人想构建长寿乡的生活方式,首先得考虑的也许是:系统的冲突。将当下的软件装到上世纪的电脑上,必然导致崩溃。所以,我认为,《如何活过100岁》这种书籍对我用处不大。

“87岁来去自如”的核心是:了解自己,构建适合自己哲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是系统,而不是零散的。从自己的哲学开始构建,才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才容易执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