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是哪里来的乐器
胡笳,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相传,东晋时有个爱国将领刘琨,善吹胡笳。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剌史,进驻晋阳城。有一次,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
刘琨登上城楼,腑眺城外敌营,瞑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
《乐府诗集》中亦有:“卷芦为吹笳。”东晋傅玄《笳赋·序》中则有:“葭叶为声”之句。“笳”字在汉代为“葭”字。《说文》载:“葭,苇之未秀者”,“苇,大葭也。”晋代郭璞说:葭、芦、苇三字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现代新疆还有“胡笳”乐器吗
胡笳发声法,有学者考证说是“喉啭引声,与笳回音”。意思是胡笳可以吹奏出两种声音,一是用喉音轻而流转发低音,而用吹奏的回声发高音,但两者音色都是所谓“哀音”。音量“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就是音域跨度不大,旋律多,曲折沉厚。
因而胡笳之声多“哀感顽艳”,蔡文姬从胡笳吹奏引起身世凄凉之情,就不难理解了。同样的道理,胡笳可以吹奏出相对复杂的曲调,那它的形状就不会仅仅只是“卷芦叶吹之以作乐”、类似小孩玩具般的简单乐器。对胡笳这种乐器究竟是否失传?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观点。
不少学者坚持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胡笳并没有消亡,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消化、兼容的过程中,胡笳这种乐器很可能以新的形式继续在人们中流传、使用。新疆一些音乐工作者近来研究发现,作为用气流振动管体而发声的乐器——目前新疆哈萨克族使用的吹管乐器斯布顿额在制作方法、形状、音律和音量上与古代胡笳十分相象。
而且吹奏方法也是由喉音和管音相继发声,与胡笳的发声方法也相合。这种至今还在我国新疆哈萨克族使用的管乐器斯布斯额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它至少说明了古代胡笳至今还没有彻底失传。但是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公开,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它为什么只存在于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中,而在中原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却不见踪迹,这恐怕又是一个难解之谜,有待人们去考证、去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