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过于简单,而我们总是不信

周末两天过的挺匆忙的。一来是孩子要上学,二来是最近随着关注者越来越多,要回复的信息也特别多了。今天把几个提到最多的问题揉到一起来聊一下吧。当然是从我的角度,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好在一点,不管我的策略如何吧,但我的根基是安全,生存。或许帮不到你,但绝不会害你。

我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在试图复杂化股票,比如有人反复的问我,到底什么情况下卖出?他认为总得有个确定的指标。还有人问,到底应该怎样给企业估值,我直接被问蒙了,大部分人有个误区,企业估值应该是有一个特定的区间,多少是高了,多少是低了。还有人问这个行业要怎么分析,那个企业要怎么分析。太多的问题。

我记得我曾经说过,做股票的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就是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这里我想提到我个人认知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我们个人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优势到底是什么?请问,我们的优势是高频量化吗?显然不是。那是行业分析,企业调研吗?显然也不是。是利用资金优势进行坐庄割韭菜吗?更不是。既然在这些领域毫无优势,我们为什么要为难自己?

我们的优势是:我们不需要去攀比。我们可以仅仅找到那个最平坦的路。想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些,机构,基金,庄家,他们最大的劣势,就是要比,比业绩,比时间,比来比去,股票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筹码,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长期的利益。

我不是说研究企业没有用,曾经有一些人通过深入的调研,计算精确的价值,获得巨大利益一战而红。我是表达,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能力,也无需这样做,就算做了,你也不确定你是成功的那个还是失败的那个。

来到核心,股票过于简单,而我们都不愿相信。什么意思,中国平安,作为中证系列指数的第一重仓,每天50亿以上的成交额,能否从逻辑上说明,它的股价是经过充分博弈的?前些天,平安的保费数据不理想,论坛上很多人不看好,而第二天仅仅是少许低开,为什么,因为在平安身上,所有的信息可以认为都是经过充分消化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去研究平安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无非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而平安这种经过充分博弈的股票,什么时候估值低?什么时候估值高?你可以去研究得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区间。但我只需要从逻辑上证明,它大部分时间的估值是跟随指数的,因为它就是指数的第一权重。要想买便宜的平安,无非是在泥沙俱下的时候。

再说说银行,现在指数的估值低,是公认的,而指数的估值低无非是因为银行的估值在向下拉着。但有些人就始终认为,指数低,但银行不行,不好,快破产了。这不是精神分裂吗?所以这就是逻辑,如果你认为指数低估,那么市值最大的估值最低的银行板块一定低估。

为什么我说股票过于简单,以至于大部分人不敢相信。我们只需要放弃任何有难度的选择,用最最简单和确定的方式。比如一个企业拿到我们面前,我们只会有3种判断,1我不确定它是否赚钱,2它一定很亏,3它赚钱很容易。只要我们判断它是1或者2就立马放弃,不要再去研究。比如锂电池,我完全搞不懂什么是能量密度,我放弃。比如区块链,什么鬼,我放弃。只有判断为3,它一看就很赚啊,我才需要考虑它。这就是我说的,我们的优势是不需要攀比,我们只需要最简单的策略持之以恒。

很多人想让我说一个标准答案,股票哪有什么标准,如果以收益率最高为标准,那么只有一个方法是标准答案。其他的都不对。所以除了追求收益率,一个策略有时候也要兼顾我们的内心,比如定投,定投我个人就看不上,但是它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对确定性的焦虑,你不用高抛低吸了,不用追求精确了,只需要每个月来一次。对于我来说,我的标准答案,就是在那些充分博弈的权重股里,找到那个我勉强能理解的,认为天花板足够高的企业组合,在成交低迷的熊市中开始持有它们,然后长期持有,可以让它们自己的涨跌调整仓位,也可以借由分红来逐渐退出不够优秀的企业。有人说会卖的是师父,我想说不卖的是师祖。如果我持有着一组以十年为单位在成长的企业,我为什么总想着去卖呢。

最后,你说做股票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做减法。这个减法,包括减掉我们开疆拓土的欲望。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注册制的问题,唯一的看法,就是大量企业上市,一定会降低垃圾企业的市值极限,比如以前垃圾企业也可以维持30亿,现在只有10亿了,未来这个极限可能是1亿,甚至更低。

持仓还是 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伊利股份,平安银行,万科A,格力电器,中国太保,保利地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