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新 | 乡愁
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乡,那精神世界肯定是缺失的,今天依然阳光灿烂,我又想起了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就把这篇文章献给母亲,献给我美丽的故乡。
乡愁
走出故乡,已经走的这那样久远,可怎样也走不出,那绵长的思念。 梦里的故乡,鸟语花香、莺飞草长,湛蓝的湖水,轻扬。沙漠中的胡杨,挺拔。草原上的雄鹰,翱翔。故乡,好似恬静、美丽的姑娘,拉着我的小手,在柳絮飘飞的湖畔徉徜,语不尽的思念,诉不尽的愁肠。那清晰的记忆,那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新鲜如初。似缕缕秋风撩拨着我曾经年轻的萌动和激情。
说起我的故乡,不能不说我的童年,孩童的世界里,永远充满了快乐。春天柳树发芽的时候,我们就走进深深的柳树林里。捉迷藏、掏鸟窝、拣蘑菇,女孩子则把采来的大把大把的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扮成新娘。而我们这帮调皮小子呢?便要推举出我来当新郎倌来,然后把从教室拿来椅子当花轿,四个人抬着新娘,其他的人用两只小手作喇叭状,呜哩哇啦地吹打一番,笑着,叫着,让新郎倌和花姑娘成亲,拜花堂。随后我和小伙伴们,跳进河水里,逮几条小鱼,用带来的小钢锅,把鱼和拣来的蘑菇顿在一起,撒点辣椒粉和盐,香味四溢的时候,先让新郎新娘先吃,然后其他人分享。吃好了,玩累了,就躺在松软的沙土上,透过树隙看天上的流云,听布谷鸟快乐地鸣唱……
湖里的芦苇随风荡漾的时候,故乡的夏便是孩子们的天堂,瓜果成熟的季节,我常常约上几个小伙伴,悄悄躲过大人们的眼睛,趁晚上月亮刚露头的时候,偷偷从家里溜出来,光着屁股,顺着连队的小路直奔哈密瓜地,看瓜的是60多岁的王大爷,眼睛很明就是耳朵有点背,我们学着电影里解放军动作,顺着瓜沟匍匐着前行,偷好瓜后,一个一个往后滚,然后,来到塔里木河边,一拳把瓜打烂,就开始大吃起来,吃完瓜后,一头钻进蜿蜒流淌的河水里,嬉闹着,叫喊着,然后悄悄地进家,钻进暖暖的被窝,偷笑着进入梦想。
沙漠里的胡杨叶金黄的时候,遥远的夜空宁静而悠远,故乡的秋夜是一条河。中秋的夜晚,连队里的人们劳动一天,都会在河里洗得干干净净。吃摆饭沐浴着星光,舒心地围坐在月光下,天南地北海侃瞎聊,什么“孩子老婆热炕头”;什么“东院老李家生了一头小羊”;什么“刘备三顾茅庐”;什么“武松醉打西门神,鲁智深大闹醉仙楼……”大人们讲得眉飞色舞,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总之是想说尽说,无忧无虑,无人考证,无人深究。说高兴的时候,偶尔还唱起了地方戏,就这样,一串串笑声,一个个故事,在秋夜的小河里流淌,在我的记忆里鼓荡。
送走了秋,就迎来的冬。雪花飘飞的日子,是孩子们最向往的,这时我和小伙伴早早来到东地的麦场上,在雪地里跑着,玩起了打雪仗。调皮的孩子从家里拿个大筐,用个小木棍支着,筐下撒了金黄色的小米,这时我们就在麦堆旁跺着,饥饿的小鸟进了筐中时,绳子猛一拉, 麻雀、斑鸠、红头鸟便被我们逮住,放在家里的柳枝编笼子养着。家门口不远有个大湖,冬天冰结的很厚,大人拉着可爱的孩子,小伙带着心爱的姑娘,在湖面上滑冰,湖面上到处都荡漾着快乐的笑声。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如今想起来,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年来,我没有看过故乡朗朗的明月,每当读“月是故乡明”时,想起了遥远的故乡,眼里总是浸满泪水,心里空空的,好像有什么缺失在了记忆深处。
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乡,那精神世界肯定是缺失的,故乡是我无声的牵伴。故乡的路有时很长很长,故乡的路有时又很短很短,从我离家开始,我依然想念着那里,故乡的河,故乡的沙漠 ,故乡的路,故乡的炊烟 还有树下玩耍的伙伴,总在尘封的岁月里,延伸扩展。纵然,人生的路上有多么艰难,故乡啊,又怎能忘记,最初,你送我远航的温暖臂弯。
作者简介
河新,笔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新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散文家协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做过河南《医药卫生报》记者、平顶山文艺广播电台文艺编辑。现在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工作。滚滚红尘,喧哗而迷乱,唯有读书而静心,工作之余,便写起了诗歌、散文,先后在《读者》、《散文选刊》、《西部文艺》、《南方文学》、《知音》、河南日报、健康报等全国各类杂志、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余万字,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其中诗歌《走进故乡》2012年荣获全国《大江东去杯》一等奖,《子债父尝》荣获中国曲艺二等奖,《幸福在等懂爱的人》荣获2015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条河》荣获东坡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