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志 | 谁的眼泪在飞
邻居家的媳妇生产了,我听到新生婴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撕心裂肺地“哭”。
哭是人类的宣言。在生命的第一个瞬间,哭便应运而生。
哭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哭都是潜在的。
哭,发乎情,表以泪,止于恸。
哭,乐极生悲,悲痛欲绝,绝处逢生。
哭,真诚的,习惯的,勉强的......
哭,痛快淋漓,直抒胸意,有谁不会哭呢?
哭,盛情之下,万不得已,有什么不可以哭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善于表达自己的悲伤!
过于激动可以哭,过于悲痛可以哭,为自己而哭,为信仰而哭,为悔悟而哭,甚至为了哭而滥竽充数地哭。
哭有什么不妥呢!激动了哭,是内心感动;悲哀了哭,是痛在深处;挚着了哭,是锲而不舍;伤感了哭,是失意太多。
那么,为爱为恨为自己为他人哭它一哭,也正能说明人不仅有脆弱的一面,也有感情丰富的一面。面对一个正在痛哭的人,你面对的就是一湖深水。湖有多深,那眼泪就有多长。
在所有的哭中,为自己而哭才是最真诚的哭。爱情无果,躲在树林里哭;事业无望,躲在宿舍里哭;久病不愈,躲在病床上哭。这些哭都是发自心底的,也是最为伤心的。
因高兴而哭的哭,大多发生于领导接见、恩人救命、拔款救灾的时候。这些哭有来自内心的感激,也有表演的成份。通晓世理、谙习官场之道者,表演相对成功。
为他人而哭,伤感的要占多数。好友病故,亲人走失,儿女分散,等等,这哭就有了轻重。交情愈深,亲情愈浓,这哭也就越真诚。有多少轻描淡写的感情,就会有多少轻描淡写的哭。
哭,一般都是发自心的。但该哭的时候不哭,这就不太合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礼义了。送葬队伍中有几个是不哭着的呢!但有的是小哭,有的是短哭,有的是干哭,只有那几个直系亲属才会号啕痛哭。当然,财产的继承,权利的分割,孤儿的抚养,该操心的以及不该操心而操心的人等,都有边哭边思量的自由。
嫁女应该是个例外,姊妹娘们儿哭成一片,不分不舍,依依惜别,这哭似乎悲喜交加。浪漫与现实共生活一色,汗水与泪水携艰辛齐飞,怎能不哭!如果不哭,那真是愧对父母,于是飞长流短,于是谣言四起。
哭吧,赶快哭吧。哭了就省去许多是非。不愿意让别人哭,而又见不得别人不哭,这就是理智与人性的抗争。
当然,哭是最能见真情的。许多恭维话,许多见面礼,都不如哭来得真切。下属向上级哭诉可以争官捞权免于处分,老婆向丈夫哭诉可以玩车要钱搓麻将,外加小舅子转户口办工作。没有什么比哭更有魅力。一个敢于在你面前放声大哭的人,他还有什么不可以向你坦露的呢。
哭有哭的妙处。哭可以释放心里负担,求得舒坦、开心,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哭一哭也就过去了。
哭有哭的作用。哭不仅可以哭出体内的毒素,也可以哭成几件眼看着真要办不妥的大事。
一哭三分理,无理也有理。
哭,实际就是一把软刀子,总是在你最薄弱处给予适当一击。儿子一哭就算投降,老婆一哭自己心软,母亲一哭赶紧探家,兄弟一哭肝胆相照,朋友一哭两肋插刀......只要是哭到好处,总会有奇异的效果。
失意的女孩、男孩不哭吗?感情已去,哭又何妨;官场失落,大权旁落,不哭吗?人去茶凉,哭也无妨。这是两种比较没有价值的哭。
最毫无意义的哭是干哭。见了别人哭自己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哭,哭又哭不出眼泪,有什么意义呢!
哭,因人而异;哭,也不代表脆弱。感情丰富的人眼泪就多,感情坚强的人有泪就往肚里流。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刘皇叔一哭得徐州,二哭得诸葛,三哭得天下。最后不哭了,只能白帝城托孤!
女人有三件宝:温柔、针线及眼泪。其中眼泪几乎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武器。男人们只好哀声叹气,大呼上当。
哭着哭着,突然破涕为笑,这就是女人;哭着哭着,用一只眼角偷看你动情不动情,这也是女人;哭着哭着,没有眼泪了,嘴角却呼三喊四、白沫泛滥,这还是女人。
哭,对女人太稀松平常。像刚生的婴儿一样,不自觉地哭,潜意识地哭,毫无意义地哭,或者有所目的地哭,都是很需要功力量和道业的!
孟庭苇小妹有歌词云:“谁的眼泪在飞?嘿!嘿!”还笑呢!这当然不是我啦。说这话你不能全部当真,也不能一点都不当真。老家江淮一带,每逢梅雨季节都会霉烂掉许多衣食物品,所以,常常要把稍微值点钱财的东西拿出去放在阳光下曝晒,直到晒出青烟为止。
感情也一样,当眼泪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主要基调时,当生存的意义越来越为眼泪所主宰的时候,你必须把自己也悬挂在骄阳下凉晒凉晒,直到有点腊味为止。
这真是长哭当歌、爱恨无常啊!
(作于2001年)
风生水起,姓名杨保志,1968年10月生于河南省潢川县。1987年高考入军校就读,戎马26年,转战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曾在新疆、甘肃、广东、广西、海南等省操枪投弹,从事新闻、组织、宣传、人事工作多年,2013年底,转业至广东省工作。发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检查日报》《纪检监察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民航报》等中央报纸副刊,以及各地方报纸及各军兵种报纸副刊,《新华文摘》等部分杂志、电台、文学期刊亦有采用,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奖银奖、铜奖各一次,总体不超过5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