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我们不要见面了”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见面了。” 这是一名上海南汇14岁的女生,学习成绩优异。从遗书的细节中,能够看出孩子性格细腻,懂得为他人着想,但是她却对人生失去了希望。
在她离开人世前,还在为家里人考虑。懂事的让人心疼。
“桌子上是我能拿得出手所有的现金,你们说压岁钱同意给我三万,我不要了,全归你。手机也不要了。微信的钱,全给你们了。我不会赖在家里把房子变成凶宅的,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吧。别整天去那种地方旅游被人家骗钱。”
具体让孩子丧失对人生期待的原因,我们从她的遗书中可窥一斑。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一个人的童年”。
“你们说不指望我,我相信你们。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是你们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当孩子父母,看到遗书时,心里的冲击必然是剧烈的。是孩子心理太脆弱,还是父母的感觉太迟钝了呢?
事实上,大多数选择轻生的孩子,在实施前都会有各种不同方式的求救讯号发出。但很可惜,家长很难识别出来,甚至有时非但无法帮助到孩子,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心理失衡呢?
了解孩子的心理退行水平
青少年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当他们想要从痛苦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时,他们的选择项很有限。
第一步:想要逃离困难情境。例如:不愿写作业,然后发展为不愿上课,不愿去学校。
第二步:退居在家中,开始出现明显的抑郁或焦虑情绪。当家长或老师,再给予压力后,孩子会开始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
第三步:发展为心理障碍,或走极端。
其中比较明显的讯号是:自残自伤。当你发现孩子有这类自我伤害的行为时,你要去理解这是孩子在用无声的方式哭喊和呼救。
认识孩子自伤行为背后的意义
父母最大的困惑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呢?” 比起我们当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玩乐,比我们当年幸福太多。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青少年自伤,在给自身带来较大损害的同时,也给父母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会让老师和父母感到无力应对,从而产生愤怒,对此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是:羞辱、批评、责备。他们不是不想提供帮助,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帮到这些自伤的孩子。
若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上压力性生活事件(包括家庭问题或个人的痛苦),将使得孩子更容易自伤。
自伤,往往是轻生的前奏曲。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自伤的行为,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正确处理。
那么如何来理解“自伤”这个行为呢?
自伤主要是一种情绪管理障碍,一般是借用这种方式来消解痛苦情绪,或是做自我惩罚。也可能是青少年寻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
不论孩子的自伤是出于哪一种需求,家长需要先能够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以下这些,都是家长可以注意的要点。
自伤的预警信号:
身上总有不明伤痕;
总是穿长袖,从来不会脱下来;
披着或穿着宽松的衣服;
带腕带,永不摘;
发现可以用来实施自伤的工具不见了,或是被放在不易被家长发现的地方;
需要长时间独处;
社交活动明显减少;
发现血迹;
睡眠和饮食发生变化;
对日常娱乐失去兴趣;
避免露出胳膊和腿,即使在体育课、游泳或炎热的天气时;
自己洗衣服;
学业成绩下降。
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存在矛盾的。他既会隐藏自己的伤口,又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的异常。如果父母未曾察觉,也会令孩子感到失望。
此外,自伤,不同于“割伤”。因为行为背后的意图有着极大的不同。自伤是带有自我毁灭想法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父母需要特别留意这个行为的原因。
孩子会有自伤行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自伤行为,常发生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建立对自己的认同,寻求更大的独立性,向成年人过渡,且常常会面临来自学校和社会环境压力的特殊时期。所以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障碍高发的年龄段。
他们受同龄人的影响很大,或许曾目睹同龄人实施自伤,或是被建议尝试以自伤来降低内心的焦躁与压力。
肉体的创伤,可以让大脑释放出内啡肽,一种疼痛抑制神经递质。而身体上的疼痛是对情绪痛苦的一种转移。实施了自伤之后,身体会进入崩溃、精疲力竭后的恢复期。这种低落的连锁反应和高强度的兴奋一样会令青少年上瘾。同时,这类青少年也存在想要伤害自己的欲望。
当青少年伤害自己的次数越多,“压力+自伤=放松”的大脑回路也就变得越强。自伤行为就必备了“成瘾性”。
一旦自伤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它就会与某种情景或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年轻人在面对这种情景或感受时的第一反应。如果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一旦青少年遭遇了悲伤或感到压力大时,自伤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一反应。他们会对自伤所引发的恐惧和疼痛变得麻木。
实施的自伤越多,自伤者的疼痛阈值就越高,自伤者可能会去尝试程度更严重的自伤。
在理解自伤行为的基础上,帮助孩子
在理解了自伤行为的心理学意义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容易接纳同龄人的意见。所以你可以请孩子的好朋友,或是年轻家教老师,作为朋友来帮助他。
作为朋友,正确的帮扶方式:
1. 倾听并关心他们的感受,然后继续谈论正常的事情;
2. 一起做正常的活动;
3. 如果你担心他们的安全,可以和家长和老师谈谈;
4. 不要做“不把这件事告诉成年人”的承诺;
5.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如果你感到有压力,和成年人谈谈;
6. 鼓励寻求专业支持。如果他们还没有的话,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去找学生心理辅导员,帮助他们迈出这一步。
7. 和朋友约定。如果你担心对方的安全,可以联系一位成年人(需双方都同意此人)。
8. 如果收到一条令你不安的信息或图片,拍下它,然后联系一位成年人。
作为朋友不应该做的:
1. 尝试扮演他们的父母或参谋的角色;
2. 逼问或要求他们谈谈自伤;
3. 强迫他们和成年人去谈;
4. 添油加醋地与其他朋友谈论此事;
5. 向其他朋友展示自伤文本或图片;
6. 轻视他们或他们的自伤;
作为父母,我们在跟孩子沟通时,要避免的说法是:
1. 你这样做,一定是你出了什么问题;
2. 我想你这样做,是为了引起某人的注意;
3. 如果你不停下来,你将会被惩罚;
4.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历过不好的事情,但他们都没有自伤;
5. 你会把自己弄进医院的,甚至更糟;
6. 现在,你告诉我,你把刀片藏在哪里了?
7.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8. 我知道你的感受!
9. 应该是你的那些朋友这么做,所以你也学着这么做;
10. 你为什么要自杀?
家长可以使用的谈话点:
我最关心的是尽我所能支持你,这次谈话就是要帮我做到这一点
你一天什么时候最难受?此时作为你的家人,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
你睡得怎么样?
你愿意去看医生吗?
你愿意跟我谈谈自伤的感觉吗?你还会和谁谈这一些?
有什么我能帮到你的事情吗?
家长可以使用的干预策略:
方法1:表露你的求助,为孩子做个示范
我真的很担心你,如果不给你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
方法2:建议一个试用期
我觉得这个方法会有用。要不然你先试试看。不行的话,我们再想方法。
方法3:作为一个家庭来处理事情
这是一个我们都要承担责任的家庭问题。
方法4:激发青少年的同情心
你能帮我去咨询吗?妈妈看到你这样,心里很焦虑,你帮我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有时候,为别人做事比为自己做事更容易。
方法5:做出家长范
作为你的家长,有些决定我们必须要做。这是我需要为你做的一个父母该做的决定。
方法6:尝试将治疗正常化
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这其实很正常。
方法7:给孩子选择
看看这些网站。这些心理学家中有适合你的吗?
方法8:敞开求助的大门
我想这对你来说很难开口,但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准备好了,我就在这里。如果和我谈太难的话,我也很高兴你能和你选择的咨询师谈谈。
以上是比较系统的一套干预措施,但具体实施起来,需要家长有更多的专业度和耐心。
如果你想更多掌握关于青少年自残自伤的干预方法,《折翼的精灵:青少年自伤心理干预与预防》这是一本面向自伤青少年父母的实践方式指导手册。书中会详细针对以上干预流程进行讲解,为不知所措的父母们提供了最简洁清晰的行动指南。
本书的作者:米歇尔·米切尔,是教育家、作家和获奖演说家,拥有20多年预防及应对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经验,其相关论著被自伤青少年的家长和专业人士誉为“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