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江苏省)
炊烟四起,袅袅娜娜;夕阳西下,霞光尽染。鸟儿从天际掠过,影子都不留下,急速归巢。夜色,一点一点地爬上来,弥漫开。一转眼,天就黑了。秋风拂过,微微有些凉意。风儿裹夹着五谷的香气轻轻飘过,熏醉了小村庄,这是乡村特有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总是给人以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与惬意。“汪汪……”不知谁家的狗热情地叫唤着。乡村无际的黑色,被突兀地划破,静夜里狗吠声传得老远老远。晚归的农人,带着满身泥土的气息和稻谷的芳香,踩着乡间的小土路,步履从容地走向那夜幕朦胧中的灰黑色草屋。门前菜地里的向日葵们列队恭敬地低着头,仿佛是在迎接主人的晚归。一条大黑狗猛然蹿至跟前,亲昵地蹭着主人的腿脚。煤油灯亮着,小木桌上,飘来美滋滋的麦糁饭香。一家人欢欢喜喜,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他们知足,只希望收成能好点。他们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望,只要吃饱穿暖,脸上就会绽露出朴实无华的坦荡笑容。湛蓝的天空,群星闪烁着钻石般的光华。皓月当空,整个乡村都沐浴在碧净如水的月色之中。树在月下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它们静默着,像沉默寡言的老者,偶尔有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呢喃声,它们是村庄的灵魂。房前、屋后、院子里,有了树,便有了灵性,它们和村庄同繁衍,共生息,每一片叶子都记录着村庄的岁月。高大的树,拉长了秋夜的影子,让乡村的秋意弥漫开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秋夜,最适宜思念。广袤的田野,袒露着一种苍劲和丰厚的情绪,宛若一位呕心沥血的慈母,曾经的风姿绰约,早已变得形销骨立,满目沧桑。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奉献之后的满足,让原野变得高贵而成熟,静默地积蓄新生力量,孕育着生命的再次辉煌。秋虫们仍在吟唱,穿过沉沉的夜幕和薄薄的雾气,那些声音如清澈的溪水,顺着朦胧的夜色肆意流淌,越过变换着稻子、玉米、黄豆、红薯、花生和棉花等农田,漫过沟沟坎坎,从村南的黄土坡到村北的河滩田地,从村东的庄子到村西的“下三十”,轻盈飘逸,若隐若现,美妙动听。月亮悄悄下去,躺在云背上休憩。雾气和着夜色,缓缓游走浸润,树叶上的露珠多了起来,晶莹剔透,汇聚滚动,滴滴答答落下,像在下一场雨。时紧时慢,敲打着树叶一颤一颤的,发出乐器般的挫挫扬扬、泣泣诉诉的韵律。这无比妙曼的天籁,俨然一首节奏分明、委婉缠绵的乡村夜曲。乡村秋夜,裹在这浓墨般的黑色里,在时光的长河里,默默地流淌。纪伯伦曾言:“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乡村每个夜晚都在梦境中等待黎明……纵有千般诗情,亦讴歌不尽乡村秋夜。跻身城市一隅,常忆乡村秋夜。这就是我记忆深处的乡村秋夜,却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乡村夜晚,与城市一样,灯火通明,人们跳着广场舞……
作者简介
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江苏盐城人(现客居常州)。1963年生,自由撰稿人。在《世界日报》、《侨报》、《中国人口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拙作一千三百余篇,亦常获征文奖,“红本”60枚。散文《藏在伏天里的爱》曾荣获省报纸副刊一等奖,散文《铁血丰碑》被两家新四军纪念馆编入“红书”。数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座右铭:为梦而活,活在梦中。不图名利,享受过程。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