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写作第七讲:诗的“135不论”及拗句。
一、135不论,246分明
律诗每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该平的时可用仄,该仄的时也可用平;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
什么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忌呢?
(一)“三仄尾”
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
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诗的出句就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
城中十万户 平平仄仄仄 (杜甫《水槛遣心》)
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李白《独坐敬亭山》)
七言诗三仄脚较少,但是也有,
比如“朝罢须裁五色诏 仄仄平平仄仄仄”(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陆游《夜泊水村》颔联:“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出句是三仄脚。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出句也是三仄脚
(二)拗字尾
标准的三字结尾共四种: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初学者在未学会“拗救”之前,应按上面四种规范的三字结尾作诗,除了避免三平调、三仄尾之外,还应避免其余两种拗字尾(三仄脚亦属拗字尾),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当句救了以后这个句子就失替了)
(三)三平调
“三平调”也称“三平脚”。诗之大忌三平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二、孤平
(一)孤平概念的由来
孤平这个概念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时才出现。
清康熙大臣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列出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意为
平平仄仄平 不可换成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可换成 平仄仄平平
清学者李汝襄 应是最早提出孤平一词的学者在其《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引诗例三首:
唐·杜甫《翫月呈汉中王》起句:“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李白《南阳送客》次句:“(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次句:“(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二)王力先生关于“孤平”的论述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有说:“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我们要注意两点:
(1)孤平目前争议较大,且一直没有定论。故即使如《联律通则》这样的规则里也尽量避忌着,而没有明文列为禁忌。
(2)孤平毕竟是不和谐的声律,若句中出现孤平,终是会影响诗词作品的音韵美。因此虽没有硬性规定作为禁忌,但我们在创作时还是应尽量的避免的。
三、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那什么又是“拗”呢?“拗”就是不顺,用于诗中,简单说来就是以常格看句子的某个字平仄不合常规。简言之:该平用仄,该仄用平,即为拗。
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拗了,然后想办法去救。前面一字拗了,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这就是拗救,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常见的拗救。这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五言'平平平仄仄',可用'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杜甫的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红色的字是拗,蓝色的字是救)
七律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第七句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却用“平仄平平仄平仄”闻到河阳近乘胜
唐宋的律诗中常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
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有四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第七句是这种句型。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有说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但是,俱是平啊,这个我们自己去查一下,去判断是不是这种句型。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也是这种句型。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也是这种格式。
此外还有: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大庾岭北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要注意的是,一般认为如果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字。
用“仄平仄平仄”作诗的例子也不少。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首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首联)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次联)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贡性之:涌金门见柳)
尽管前分句用了“仄平仄平仄”,但是,后分句在第一三位置该用仄的地方,却用了平,所以才能允许“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前分句式存在。也就是你能用平平仄平仄,那后分句就正常用基本句式;如果你第一字没用平,那你在后分句就要想办法补救。
诗情画意诗社谢谢您的惠临赏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