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明家论松腰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王宗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 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喉头为第二之主宰,
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太极拳说十要:松腰》(杨澄甫)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太极拳法歌解:身形腰顶》(杨澄甫)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