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竹林村往事
竹林村门牌号
四川大学南门外有一村落,为竹林村。这里如今已经是四川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了。此地为头瓦窑所在地。这个地名早已不在,而保留下来的只有三瓦窑了。这里曾是明末瓦窑的旧址。袁庭栋在《成都街巷志》里说:“竹林村原来是从九眼桥往南向三瓦窑方向道路旁边的一片四合院式的平房,北邻劳动路,东边就是府河。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四川大学校园外的员工居住区,周围全是农田,因为院子四周多有竹林,所以名叫竹林村。”“近年来四川大学校区扩大,原来的竹林村已全部成了校区内大片楼房的宿舍区,但是仍然称为竹林村。”
竹林村是一个文化浓郁的村落,因为川大的不少教授曾居住在这一带,比如张放、干天全等教授都曾居住于此。我还记得1997年初到成都时,住在郭家桥附近,进城路过竹林村,给人许多想象,虽然那时已经很少看到竹林了。四川大学教授曾缄先生曾先后写过两首与竹林村有关的诗歌,可以看到当时的村落风貌,有可能只是有个村名,已经无村落之实了。
第一首是《移居头瓦窑竹林村作》,在这首诗里,他这样写道:
海棠开后移家去,破瓦寒窑是乐窝。
颇讶诗书逾纸贱,尚嫌家具比车多。
沙鸥为我徐徐下,秧马听人缓缓歌。
坐拥一林君子竹,门前恰对锦江波。
刚刚移居到竹林村,却也是让人欣喜:“破瓦寒窑是乐窝”,这次搬家的时间是“海棠开后”,大概是五六月的样子。爱书人的搬家情况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有生动的体现:“颇讶诗书逾纸贱,尚嫌家具比车多。”爱书人总是不嫌弃自己的藏书多的。
第三句写的是生活形态,很有情味,让人想起日常生活里的场景。这其中的“秧马”,为古代农民拔秧时所坐的器具。形如船,底平滑,首尾上翘,利于秧田中滑移。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休闲,在教书之余,生活情味盎然。
最后一句写出了竹林村的风貌,是有着一大片的竹林的,而门口相对的却是锦江,这样的自然环境,自然惹人喜爱。
多年以后,曾缄先生搬离了这里,有一次路过这旧居,写下了《过竹林村旧居》:“翠竹千竿木数株。昔年于此庇寒儒。托居曾与陶人近,身后真思作酒壶。”这既有对往日的追怀,也有着对当下的感慨,总之,那样的悠闲时光早已不在了。
地图上的竹林村
如今,行走在竹林村,这里早已发生了变化。至于曾缄先生的居所,也寻不见踪迹了。但他留下的诗句,却给人以想象,好像就走在这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