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振原创】浅谈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文|周刚振
读了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支前线连队的描写,将审美焦点对准部队基层指战员和普通百姓,浓墨重彩地描写部队生活和战争,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韩玉秀等形象,震撼人心、回肠荡气,渲染了“位卑未感忘忧国”的主题。
在作者展示的这幅真实画卷中,作者有意识地将军营生活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军队的现实矛盾和历史伤痛,充分展示了当代军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极其历史根源,令人震撼,同时,作品对人民博大深沉感情的歌颂,扣击心弦,令人潸然泪下,对将军和战士爱憎分明性格的刻画悲壮激烈,让人肃然起敬。
总之,这是直面淋漓鲜血的战斗,这是严峻粗犷的真实生活。在作者油画般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的是庄严的生命,神圣的感情,高洁的情操,不朽的灵魂!作者说得好:“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
一 、作品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辐射力
在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一场严酷战斗,但联系着战斗之前与战斗之后的广阔生活。在描写军人生活时,处处关照他们与社会现实的连接与感应,将军队与老百姓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的描绘中,贯穿了军营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广泛联系,使作品突出给人以思想的震动。
从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概括了深深植根在人民之中的博大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气势磅礴、力量充沛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的战士和将军、母亲和妻子,在面临危难艰险、生死抉择的关头,大义凛然,一往无前;在迎接摧心泣血、骨肉诀别的时刻,从容镇静,坚贞不拔。回荡在篇章中的这股动若电火,安如泰山的浩然正气,使作者笔下的人和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私、鄙俗、猥琐的感情黯然失色,崇高、豪迈、慷慨的情操,闪射出异常动人、异常鲜明的色泽和光辉!
《高山下的花环》令我们耳目一新,就在于它完全打破了那种按照无冲突程式配制作品的规格,以对部队生活的高度真实的描绘,甚至可以说以一种毫不留情的严峻精神,提示了在战争前后中的人的精神历程,和部队生活所存在的尖锐矛盾,并且通过两种境界、两种情操、两种追求的分野和搏斗,满腔激情地歌颂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品格和深厚坚韧的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
作品描绘了一系列可亲可敬的英雄,从战士、指挥员到将军。有的人物着墨不多,只勾勒了几笔,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最根本的,应该在于作者对于自己笔下人物的高度熟悉了解和力求以严格的态度真实地去描写生活。
正如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他希望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再近些。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因此通篇作品以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的魅力感染着我们。
作者写的是有血有肉、具有各自性格特点和丰富复杂感情的英雄,而不是徒具躯壳、生气索然的“完人”;是按照特定的生活本身所发生的一切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真实逻辑描写人,而不是按某种抽象原则或某种脸谱来图解人,因此我们几乎一下子就被引入了作者所描绘的连队生活中,并和人物的感情迅速沟通起来,深深为他们的命运所吸引,所激动。
在我们面前,一个个英雄的面影,有如浮雕般清晰。人物形象就是在战争的一步步推进中清晰并丰富起来。
二 、以饱满的激情,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1)梁三喜,这个来自山区的山东大汉,“顶着高粱花子参军”的英雄连长,和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他勤劳吃苦,敦厚善良,以“廋骆驼”般的身躯,承担着连队的工作和十年动乱中农村破产造成的经济压力。他为人“赤诚”“谦和”“宽容”,是那么热爱自己的连队,忠于自己的职守,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十月中旬,梁三喜的休假报告批下来了。他几次打点行装要动身回沂蒙山,但几次又搁下了。想走又觉得不能走,我看出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和矛盾的。显然,他早已觉出我是个十二分不称职的指导员,他担心他走后我会把连队搞得一团糟……他没有再说啥。第二天,他没有动身。以后,他再也不跟我提休假的事了。”
他早该探亲和自己的妻子相聚了,然而面对三心二意、神不守舍的指导员,他坚决而自觉地不再提起这桩事。对于战友,他是宽厚了,甚至是体贴的,但当他得知赵蒙生竟在临战前夕,拿到了调令,他喷出了万丈怒火:“滚蛋,你给我赶快滚蛋!”
忠厚的梁三喜一下变成靳开来,他面对我劈头盖脸地痛骂,“奶奶娘!你可以拿着盖有红印章的调令滚蛋,我可以再请求组织另派一位指导员来!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军人,你不会不知道你穿着军装!现在,你正处在一道坎上,上前一步还好说,后退一步你是啥? 有的是词儿,你自己去想!你自己去琢磨!”
他热烈地萦念着远在山村的白发亲娘和即将分娩的妻子,然而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在自卫反击的酷烈战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献身,却留下一份血染的欠帐单……母亲和妻子依照烈士遗言,拿出抚恤金还欠账,并谢绝一切馈赠,其高尚的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2)直率、勇猛的英雄靳开来,也是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指战员,他性格直率坦荡,讲话放肆,甚至有些粗野的炮排长被称为“牢骚大王”,但是在他的直言无忌,豪迈爽朗的个性中,我们能够感觉到那是非分明的感情和那坦直的火辣辣的灵魂。
“靳开来便站起来说:‘这个会根本不需要再开吆! 查查我军历史上的战例,副连长带尖刀排,已是不成条文的章程!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 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 ”
正是这种锋芒凌厉、内涵高尚的感情,使他在战斗的烈火中,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处处承担着最险恶的任务,并且为了解决战士的干渴,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靳开来在连长和指导员的默许下,带领几个战士从山脚下砍回了一大捆甘蔗,而他自己却踩响了地雷。临终前,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这样一个无私无畏的英雄,请功时却连“三等功也没立上”,这是我们在读作品时值得难过和深思的。
(3)充满智慧却无辜牺牲的英雄儿子 、那个被称为“北京”的年青战士,简直如同划过战争天空的一颗明亮得令人眩目的星星,他的过人的才华,惊人的大胆果敢,克敌制胜的才略,和他对于瞬息万变的战斗形势的分析,以及他决心在血火的战争中锤炼自己的抱负,都是令人难忘的,他不愧为将门虎子!
“战士‘北京’对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是神会贯通:一、先设法破坏敌阵地前沿的雷区,撕开一道豁口,以便全连接敌;二、以步兵排实施火力佯攻,引敌暴露火力点的位置,三、我炮排和步兵排的爆破组,借暗夜接近敌火力点。在隐蔽好自己的前提下,离敌火力点愈近愈佳。这样,待明晨拂晓,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无名高地,取得立足点。然后,才有可能考虑下一步。’
然而他竟死于“那个年代”制造的臭弹的失误之中,人的罪恶延及于战争,在反观历史的时候,除了令人切齿之外,作为后人的我们能从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所有这些英雄,没有哪一个是似曾相识的,没有哪一个没有活生生的修改和独具特色的情感。生活提供的本来就是多彩多姿的英雄,只有从生活的表面滑过去,或只求助于某些概念的特征的集合,而根本回避从矛盾和冲突中去观察人、理解人,才会使作品变成千人一面,思想贫乏的艺术赝品。
(4)经历考验,在烈火中获得重生的战士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指导员赵蒙生。这个出身于高干家庭为了“曲线调动”而下到连队的基层干部,在他走向一级功臣的道路上,经历了多么复杂、紧张的精神冲突和历程!
“我已两次给妈妈写信,让她尽快展开‘外交攻势’”。
“于是,我便悄悄找军里和我要好的同志,让他们侧面反映一下,以工作需要为名,把我重新调回军机关。恰在这时,军党委做出一个十分严厉的决定:凡在连队和基层单位的高干子女,一律不准调到机关里来。已经调的要坚决送回基层,个别因有利于打仗确实需要调的,不管他是干部还是战士,均需军党委审批才能调动。否则,按战时纪律予以追究。我听后,心里凉了半截”。
作者决不回避,也不磨平矛盾。作品不仅描绘了他那由于养尊处优而不能适应连队艰苦生活的种种窘态,而且无情地展示了他为“调离”连队采取的种种不光采表演,以及他那患得患失的波动不安,一直到临战前夕还在摇摆的精神状态,真是入木三分。
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动乱带来的种种侵袭。但是,赵蒙生“曲线调动”的活动,包括他妈妈吴爽施展的种种“外交才华”,毕竟是发生在这支久经战斗考验、具有浑厚革命传统的部队中,因此必不可免地要激起巨大的冲突和反击。
作品先是从梁三喜、勒开来的愤慨、痛斥,再到当赵蒙生的妈妈吴爽把电话打到前沿阵地指挥部时,得到的是雷军长的暴风骤雨般的愤怒和他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的痛斥,鲜明地体现了革命军队昂然挺立的革命正气,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而最微妙的是,正是在这样的尖锐冲突中,两种境界、两种情操以最强烈的色彩、最分明的特征显现了出来,这不仅震醒了赵蒙生,让他看清了自己种种表演的猥琐落伍的强烈的追求……
正是这样,我们看见这个终于挣脱了精神羁绊的赵蒙生,在和战斗集体同甘共苦的融汇中,在和凶恶敌人的浴血苦战中,有如凤凰在烈火中再生。
“赵蒙生放开段雨国,满脸火辣猩红:‘施舍?怜悯?别说我小小赵蒙生,我要放声问,谁,谁有权力施舍梁大娘?!谁,谁有资格怜悯梁大娘?!天经地义,她早就应该过上好日子,顺理成章,她有权利也有资格享受幸福的晚年!’ 说罢,他一下坐在椅子上,两手按着额头,又痛苦地沉默了”。 这是一个觉醒了的、真实的英雄,他经历了战争烈焰的冶炼和灵慧的洗礼,终于战胜自我 ,迎接了血与火的考验。
(5)大义无私的将领“雷神爷”在这篇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军长这个人物。他被战士们称为“雷神爷”。
在我们的创作中,这样的高级将领,不是没有描写过,然而很少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往往很难和我们交流感情。那是为什么呢?
显然并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将军缺少鲜明个性,博大的胸襟,动人的情操。问题恰恰是在有些作品中,一写到高级将领,就往往陷在某种固定的格式中。比如:出口必是豪言壮语,姿态必是拿腔作势,衣冠必然齐齐楚楚,谈吐必然不苟言笑,感情必然滴水不漏,如此等等。显然,这样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将军相距太远了。
李存葆同志笔下的这位老将军却大异其趣,生气勃勃,迥然不同。他出场并不多,作者所选取的连队生活,也很难充分地展示这位老革命战士的各个侧面。他一共只出场了两次,但出场就不凡。他威风沥沥,浩气万丈。
吴爽曾是他的救命恩人,“妈妈承受了一个女同胞极难承受的艰险,精心护理‘雷神爷’,终于使‘雷神爷’死而复生。在‘雷神爷’康复归队那天,他紧紧攥着我妈妈的手说:‘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诲角,也忘不了你这女中豪杰’”!
但在是非原则面前,在他和吴爽的不正之风进行的毫不容情的斗争中,在他召集的师干部会上对这类歪风邪气的痛斥中,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即使对手曾经是他的救命恩人的战友,也决不能使他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分毫的性格,跃然纸上,闪射着党性的光芒。
同样动人的是,战后,他再度来到连队,人们才发现,原来那才华过人,大智大勇的“北京”战士,就是他的亲儿子。于是,我们看到在烈士陵园中这样感人至深的情景:老将军为献身于战场的儿子扫墓致哀,身经百战的老战士,禁不住让“大滴大滴的泪珠洒落在胸前……”
“周身瑟瑟颤抖”着,压抑不住撕心裂肺的悲伤。作者就是这样用不多的笔墨,在我们心头留下了一个威重令行,壮情激烈,既坚毅刚强,又义重情深的将军形象;一个可亲可敬,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革命老战士。在同类的艺术形象中,这显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突破。
(六)大地一样,承担、奉献的母亲妻子。在全篇小说中,最令人动情落泪的,也许就是连长的亲人梁大娘和韩玉秀来到连队的这些篇章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钉。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要是在路上遇上,我怎敢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对韩玉秀的描写“秀长的眉眼,细白的面皮,要不是挂着哀思和泪痕的话,她一定会给人留下一种特别温柔和恬静的印象。”“她站起来点了点头,脸上闪出一丝笑容,算是打招呼。然而,那丝笑就像在暴风雨中开放的鲜花一样,转眼便枯萎了,凋谢了,令人格外伤感。”这是一对多么可亲可爱的婆媳啊,在这样的场合,作者用炽热的感情浸染着字字句句,以她们伟大的质朴、宽阔的胸怀、纯洁的品格,把我们带入了崇高的境界。
这正是两个来自老根据地的妇女形象,人民子弟兵和人民本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正是她们献出了优秀的儿女,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始终养育着军队,支援着战争,然而她们所取得的却是多么的微薄!
今,她们又一次地献出了自己的亲骨肉,在这刻骨铭心的大悲痛中,她们是这样的自制,这样镇静,这样坚韧,这是无与伦比的惊人的精神力量!我们悠久的民族,不正是在这些博大高尚灵魂的含辛茹苦,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得以绵延兴旺,得以坚实前进么。
人间的风雨,命运的袭击,不能摧折她们,亲人的离去,不能使她们忘记自己的责任,她们所萦念的,不是她们自己,却是属守着烈士的遗言,拒绝一切财物的馈赠,把抚恤金带来还清烈士生前的欠账。我们善良、勤劳、质朴而又深情的劳动人民,就是这样以她们美丽无私的情操,固有的道德品格,美好的而崇高的人性,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三、《高山下的花环》中人性的意义
人类的基本情感,常常在战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被加以强化!战争也是人的灵魂的净化剂和洗涤剂:就像一块明矾投入水中,水很快会澄清,沉淀的杂质显得分外清楚。
在祖国和民族面前,所有的利己自我的情感无疑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性,也正是在战争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发挥到极致。别林斯基说得好:“谁要是想要做纸面上的诗人,他首先应该在心灵上是一个诗人,并且按照自己的天性,从现实的诗的一面去观察现实。诗不单单在书本上,它在生活的呼吸中。”
作家李存葆同志写的这篇小说结构布局宏大,人物命运大起大落。在紧张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演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品格调雄浑深沉、悲壮,具有一种英雄悲剧特有的冲击力,在80年代开了以悲剧形式反映战争和军营生活的创作先例。虽然在艺术上尚有粗糙之处,人物关系的设计也有过于戏剧化的痕迹,但其拥有的现实主义力量,使它为“文革”后军旅文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高山下的花环》的问世,是军旅小说的一个决定性突破,它真实地、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现实战争生活及其本质。在矛盾冲突中认真总结它的成功经验,将有力地推动军事文学的新发展。同时,也在一定深处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方面,从军队方面提示了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问题。
战争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血与火的交锋,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现实。它超越了文学作品的简单阅读意义,让我们从心灵深处去审视人生。
读这部作品,也是在当今社会,在迷乱的众生相中给我们一剂清醒的猛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因为有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具有特色,个人生活和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发展。
作者
周刚振,男,陕西商州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曾有作品在《延河》《三秦都市报》《劳动周报》《商洛日报》《中国诗乡》《诗友》《乡土诗人》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有30余篇(首)获国家级各种征文奖,并入选多种选本中,现为《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文艺版编辑。著有诗文集《岁月如歌》一书。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1、【嘉年华时光】每星期天休刊,重大节假日除外。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作者选用横向构图的照片并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邮箱。
3、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原创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