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宣德炉的成功制造,开启了后世制炉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宣德炉功能齐全,可以用来祭祀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用来安神暖房,让人欣然入睡、还可以放在书桌旁供人欣赏或者放在手中把玩,满足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在当今的宣炉收藏中,最核心的本源应该是宣德炉如明式家具一般的审美意味,这才是宣炉作为艺术品长盛不衰的根本价值。
黑色是香炉身上的油泥,用食用油轻擦就能擦掉。和清朝铜器黑古漆包浆不同,黑古漆包浆无法擦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宣德炉共同点都不是黄铜材质,当年被选中带到台北故宫因为材质金黄不是黄铜,炉身有红锈,还比较厚重。台北故宫香炉的材质在洪武通宝祖钱和永乐通宝样钱中能见到,北京故宫香炉的材质在洪武通宝花钱中常见,不过花钱材质略微差估计就是六炼精铜。宣德皇帝看到样炉或叫祖炉上补点较多,不是很满意,后叫工匠改换了材质要求用十二炼精铜。台北故宫香炉是样炉也是宣德皇帝不满意那批祖炉,无法找到同材质的香炉,但在在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祖钱样钱上能找到一样的材质。北京故宫那些底款写大明宣德年制无锈迹香炉,都是传说中的十二炼精铜炉 。
宣德炉的材质和来源。多处文献典籍,都记载使用的材料是风磨铜,乃是郑和下西洋从暹罗带回来的贡铜,这应该是可信的。宣德当皇帝时,郑和已经完成了六下西洋,宣德六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九年还派王景弘率船队出使南洋。皇宫失火烧毁佛像用来作彝器一说显然不足取,即便皇宫失火也会及时救火,烧毁的东西很有限,即便烧毁了几尊佛像也不够大规模设计制造宣德彝器之用。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 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一般铜需四六次提炼,宣德炉铜材竟达十二次提炼)、造型(铜炉形制)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基本上都是敞口的,口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颈部比之口腹显得细而短,炉腹长而宽且腹部两头细中间粗,所以显得又扁又鼓。腹下有足,一般为两足或三足,两足为分裆空足,三足为钝锥形实足,也有无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