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大书法家及其作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我们经常谈临帖,经常谈古人,其实这是继承和发扬的问题。继承与创作,临帖就是在继承,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
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个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
书法界连续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
二十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个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
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
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林散之,于右任等哪个大师不是这样。这还是近几十年的大家,以前的就更不要说了,清以前,就拿明代的书法大家来说,董其昌,王铎等具有代表性的,那个不是文化修养集一身的。
明代是一个书法激情丰盛的时代,书法家对笔墨的认识上,是历史的一个高度。尽管明代书法在法度上不及宋人和晋唐,但在笔墨上有赶超之处。其中,在这方面具 有强大表现力的非董其昌、王铎、祝枝山莫属。明代书法在功力上当以董其昌封顶,在意趣上当属王铎。但祝枝山、文徵明、王宠、沈周、傅山等人也格外出众,相 对而言,文徵明和王宠各有秋千、祝枝山袭法程式。沈周属黄庭坚之翻版,颓废之气严重,傅山笔墨妖娆,难掩浮躁。(这方面我们以后再谈)
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脑,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