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后17车相撞,立法强制更换冬季胎迫在眉睫!

10月28日,黑龙江哈尔滨最低气温骤降至-2摄氏度,寒冷的冰城,迎来了2018年的第一场雪。

然而,就在这雪后的第一晚,“踏雪寻梅"变成了"踏血寻梅"。哈尔滨公路大桥上由于积雪严重,而车主又未及时更换冬季胎,导致17辆车接连相撞,部分车辆的车头和车尾损伤已经相当严重,不得不暂时停靠在桥边,等待救援。

以下是视频链接:

冬季雪后事故频发

此次事故并不是个例,每年冬天雪后,都是交通事故最为频繁的时刻:2018年1月8日,在牡丹江,一辆轿车和3路公交车相撞。事故发生后,巡警、交警、救护车都立即赶到现场,及时疏导交通,维持现场秩序。

2018年1月28日,丹阳发生一起车祸,一辆满载钢管的大货车在行驶途中,由于大雪后的路面结冰湿滑,发生甩尾,导致车上钢管坠落一地。

近日,由于路面结冰,大广高速从北向南东光灯岗前也发生了严重车祸,高速路已无法通过。视频链接如下:

而每次交通事故,网友评价都惊人雷同,比如,在此次哈尔滨的交通事故中,网友评价是这样的:

除了对车主表示同情外,网友更多的是指出了一条:没装冬季胎!那么,为什么行家都一再告诫你要更换冬季胎呢?冬季胎更换真的那么有必要吗?要知道,在国外,不按要求更换冬季胎甚至会触犯法律

国外冬季胎早已立法!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冬季轮胎的使用已上升为法律法规,一般来说,欧洲国家推荐更换冬季胎的标准是气温低于7摄氏度。依据不同的国情和环境,有些国家规定在固定的日期范围内必须使用冬季轮胎,例如,瑞典的法规要求自每年的12月1日起至次年的3月31日期间,车主都需要为车辆安装冬季轮胎。瑞士的法规就比较有意思,在发生车祸时,未使用冬季轮胎的一方有可能需要负主要责任

冬季胎与普通轮胎有哪些不同?

1、配方不同。轮胎橡胶的可塑性对抓地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与路面接触时,橡胶通过变形陷入到路面的突起中来提供反作用力,这样的反作用力可占到轮胎抓地力80%~90%。说直白点就是越软的轮胎能提供越好的抓地力,而冬天随着气温降低,橡胶会变的越来越硬,从而失去了部分抓地力让操控和制动都恶化了,在冬季胎的配方里,加入了硅等元素,使得即使在低温下橡胶也能保持柔软。

2、花纹不同。相比于四季轮胎,冬季轮胎的胎面花块在数量上增加了15%,为的就是让车轮在碾压过冰雪路面时能有更好的抓地效果。冬季轮胎会采用更为密集、细碎的花纹,那些沟槽可极大地改善车辆在冰雪路面行驶时的性能。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如果轮胎过于柔软,那么过大的变形会使得稳定性很难保证。所以冬季胎大多会通过胎面花块的结构来提高刚性,贯穿整个胎面花块的Z型沟纹正是以此为初衷进行设计,在车辆转弯以及制动过程中,每一个胎面花块可利用橡胶的形变来获取抓地力,与此同时,内部的结构则使胎面花块更为稳固。

正是由于冬季胎的这些“不可替代性”,使得冬季胎的更换变得至关重要。

小邦说:

由于国内冬季胎更换事项迟迟未立法,所以更换冬季胎这事儿全靠车主“自觉”。而中国虽然汽车保有量很大,但众多车主都第一代车主,他们的父辈并没有汽车,所以对汽车以及轮胎的了解都比较少,并没有太强的更换冬季胎的意识。而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大片区域都是冬季积雪严重的地区,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全凭车主“自觉”的话,我们必然会时时见到这种17车连撞的惨剧

法律是对行为的规范,也是对人的一种保障。唯有规范,才能安全。我们希望能看见中国有关冬季胎更换的法律出台,让车主的生命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小邦建议,冬季胎立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地区。中国各地气候迥异,所以冬季胎更换不能一刀切,需要当地政府制定当地法规,针对具体的气候和路况实行相关规定。不同的公路也要进行区分,对于常年容易积雪的路段,需要格外加强管理。

2、定日期。东北,新疆,甚至是京津冀地区,十月以来就已步入严酷的寒冬了,所以,在当地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月份和日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明措施。惩处不能停留在形式,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规范力度,确保每一位需要更换冬季胎的车主都在正规渠道及时更换。如果是因为未更换冬季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车主应自行承担部分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