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该如何治国安邦? 康熙讲治国之道。

康熙本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时开始亲自处理政务,执政六十一年,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位帝王。康乾盛世的局面便是由他所开创,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仁德爱民的英明君王。胸怀豁达好似刘邦,知人善用能比李世民。

幼年登基,智取鳌拜

公元1661年,顺治帝因患天花突然病重,临终前接受太常寺少卿汤若望的建议,将曾经患过天花对其有免疫力的康熙选为继承人。次月康熙即位登基,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康熙。

因康熙年弱无以服众,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不得不更改遗诏,让四位大臣辅佐朝政。康熙十岁时候,孝康章皇后也患重疾病逝。因幼时患天花早早远离亲人,父母逝去时还未来得及一同享受天伦之乐,这也让康熙帝对此抱憾一生。

四大臣共同辅佐政事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公元1667年,四臣之一的首辅索尼病逝。康熙此时十四岁,理应开始正式的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只是排在辅政四大臣最末的鳌拜野心渐露,擅自杀死同为四大臣的苏克萨哈,鳌拜掌握了实际的政权。

当时康熙经常召集一些少年侍卫在一起摔跤玩耍,不以为意的鳌拜只认为皇帝无能,在面见康熙时,四周的少年侍卫立即将他擒拿抓获。鳌拜被判大罪30条,其党羽亲信都被处死。仅剩的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与鳌拜狼狈为奸,被削职去爵,康熙这才真正的掌握朝政大权。

削藩平乱,收复台湾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养老,康熙帝恩准,只是其子嚣张跋扈,与众臣商议后,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假意认同,主动领旨撤藩返回云南。数月后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杀了当地巡抚朱国治后,又进攻周边各地,吴三桂准备多时,各地毫无防患被纷纷攻陷。一时间各地相继反清,数月内大清便丢掉了六个省份。

康熙的决策是杀鸡儆猴,对于吴三桂这个首要反叛分子绝不姑息妥协,其他反叛势力予以招降安抚,断绝吴三桂求援之路。康熙还大肆任用汉人做将士,兵力剧增。公元1676年,陕西福建两地在清朝的进攻之下先后投降。次年占据广东的平南王长子尚之信也投降清军,吴三桂偏居湖南又无外援相助,最后失败已是板上钉钉。公元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吴世璠自杀,叛乱就此终结。

公元1683年,康熙帝将福建水师提督一职授予施琅,调齐士兵组建舰队,出征攻打台湾。两军在澎湖交战,明郑统帅刘国轩率领的海军舰队虽然竭力反抗,只是双方军力悬殊,刘国轩败退回到台湾,此时施琅又挑选降军中刘国轩亲信回台湾招降,台湾方向自知无力抵抗,纳土归降。

德治天下,勤政爱民

康熙非常认同儒家所说的“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避免各地官员欺瞒上司、谎报民情,多次出京亲自巡视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为解决黄河水患等的六次南巡。康熙乘舟而下,地方官员百姓聚集两岸迎驾,欢腾高呼不止。巡视期间,也不疏忽于审批奏章,让内阁将奏章每三天送至巡视落脚处。

康熙帝四处频繁巡视,因此通晓各地风俗民情,常注意米价变动和市场供求,防止米价上涨对百姓加重负担。又提倡易风移俗,学习其他地区优良传统。

康熙帝一向爱民如子,认为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强大。为了减轻巡视路途上的百姓负担,经常罢免沿途百姓的地租赋税,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勤政爱民的好形象,为后代皇帝做足了榜样。

公元1691年,驳回修建长城的建议,康熙继承其父亲祖父所提倡的“满汉一家”思想,又将其提高到“天下一家”的崇高境界。总结历代修建长城的优缺,决定以德御人,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此不再相分彼此。

康熙皇帝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尤其是在北方,坚决抵抗沙俄的侵略,迫使敌人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康熙从不追求长生不老,他认为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遏止的。因而人只能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寿命。这就是康熙的人生哲学。

康熙与同时代的俄罗斯彼得大帝,被称作闪耀世界的两颗巨星。两人一生壮阔的历程无比相似,皆是自幼多难,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全都为了将自己的国家推向世界的顶峰。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