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证,孩子从自卑到自信,只需要一小时

01

前段时间,我在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测查室跟诊,亲眼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从自卑变得自信。

这个小男孩9岁左右,瘦瘦小小的,坐在测查室的椅子上,脚还够不着地。

医生问:“你为什么要测智商啊?”

男孩半低着头,声音不大:“因为我不聪明。”

这种情况,大概能猜到几分,可能是孩子学习跟不上,老师让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看。门诊医生首先要排除智商问题,所以开了智力测查的单子。

智力测查有专门的量表,分成几个部分,有问答题、计算题、给图片排顺序、拼图等等,每个部分的题目由难到易。

一开始是问答题,由医生来提问。小男孩回答得还不错,大部分都答对了。

估计自我感觉不错,小男孩放松了一些,两只脚开始晃来晃去。

接下来是给图片排顺序。几张图片没有文字,但有内在的逻辑,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图片排好顺序。

估计做这样的题比做作业有意思多了,小男孩做得挺投入。一连几次都做对了,这让他挺开心,忍不住自言自语:“我还挺聪明的。”

后面的拼图题又难了一些,但小男孩并没有放弃的意思,能看出来,他在积极地动脑筋思考,特别投入——他把做题当成了好玩的游戏。

当他灵机一动,把一块拼图换个方向终于拼好后,忍不住兴奋地大声说:“我可真聪明啊!”

这么直白的自夸,让一旁的我们忍俊不禁。

整套题做完,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小男孩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刚进门时的拘谨、胆怯,变得放松、自信了很多。

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有自信的时候,你是能感觉到的——也许表面上不动声色,但言行中透着一股心里有数的沉稳劲儿。

这个小男孩离开测量室时,就能感觉到他身上多了一点点这股劲儿。

测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这个男孩的智商不仅没问题,还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出门时,我碰到男孩的妈妈,忍不住对她说:孩子挺聪明的,智商没问题。

妈妈向我点点头,又急匆匆地拉着孩子去做其他的检查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听进去了。

02

这个小男孩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一个认为自己不聪明的人,居然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一再地感叹自己很聪明。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男孩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让他从自卑变得自信?

我想,转变的关键就在这套测试题中。

这套题的难度设置很巧妙。没有简单到一眼就能得出答案,也没有难到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要你不笨,只要用心思考,多多少少都能做出来。

如果用舒适圈、成长圈、挑战圈的理论来解释,这些题大部分处在成长圈里,是普通人努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关于三圈理论,可见《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不是意志力薄弱,只因你混错了“圈子”》)

做这种难度的题,让小男孩很有成就感——他发现,自己还是挺聪明的,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做出来。

这个发现,对他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他确认了,自己并不笨。

其次,他发现,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结果。

每做出一道题,他对自己的确信就坚定一分。

当他确信自己足够聪明,确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就会更加投入到下一道题。

这样,每做一道题,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正向循环。

几十道题做下来,难怪小男孩会得意地脱口而出:我可真聪明!

03

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小男孩的故事就非常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拆解任务,降低难度,把难度调整到成长圈里。

只要方法得当,见效是很快的。

举个例子。

很多家长说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其实,磨蹭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孩子有畏难心理,觉得作业太多太难,从而产生了无力感、沮丧感、挫折感。

这些感觉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他迟迟无法行动,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放弃、崩溃。

越是这样,孩子越对自己没信心——由此形成了负向循环。

所以,想解决拖拉问题,不妨先想办法恢复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可以把全部作业拆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的任务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完成。

或者,把整块的作业时间拆分成十分钟或二十分钟的小单元,每个单元集中精力做题,时间到了就休息一下。

这样,就把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拆解成了踮踮脚就能够着的小任务,把一个巨大的负向循环变成了多个小的正向循环。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加一分——都不用家长喊加油,孩子自己就做到了自我激励,实现了自我肯定。

(我引导橙子背单词,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纯分享:我用了两个月时间,陪孩子成功逆袭英语(上)》)

04

这个测智商的小男孩,很可能是在学习中出了问题,老师让家长带来医院做检查。

一个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笨,一定是身边的人经常这么说他,慢慢地,孩子也就相信了,自己真的很笨,所以学习不好。

当他确认了这一点,自卑、自暴自弃也就随之而来。

由此,一个笨孩子、一个问题学生就这样诞生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就这样“变笨”了。

所以,当孩子学习缺少动力,当孩子总是容易放弃,很可能,他们内心里是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的,他们缺少对自己的信心。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在行动中找到良好的感觉。

试着拆解任务,降低难度,让孩子在一个个小正向反馈中收获自信。

毕竟,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在短短一个小时里就重拾了自信,我们的孩子,也可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