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其先祖强调“天命思想”的后果,虽然有很多原因造成周王室衰微,但是此前他们站在天下共主之位,没想过如何“自强”,将国家治理得愈发强盛,反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深信自己是“天命之子”,大周基业因“天命”
说起周朝的先祖,可以用“十分励志”来形容。周人原本生活在黄土高原西部,但在他们历代先祖锲而不舍地努力下,一点点向东推移,厚积薄发,终于在周武王姬发统治时期,灭掉了强大的商朝,建立了大周政权。可惜的是,自两个世纪后的春秋时代起,大周王室从发号施令的天下之主,沦落为诸侯随意呼来喝去的“吉祥物”,让人们不得不感叹,在这近800年的时光里,周王室竟没培养出英明的君主,最终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那么,周朝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这要从周王室的先祖逼进商王朝说起。周王室的先祖由西向东,逼进商王朝
大图模式据《史记》记载,弃,是周人有记载的第一个始祖。根据传说,弃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元妃,一次她在外出时踩了巨人的脚印,由此感应怀孕,生下了弃;而在另一个则传说里,殷人的始祖契,是因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简狄即帝喾的次妃。要是根据这两个传说,商与周的始祖应该是有亲缘的关系才是。弃,因擅长耕种,在舜帝时期被任命为司农一职,号曰“后稷”,到了禹帝时期依然受到重用,因此在整个夏朝,他的后人都在担任后稷之官。弃死后,其子不窋继任为后稷之官,但是正赶上夏朝太康末期天下大乱,不窋丢了官职,被迫带着族人西迁到了戎狄部落附近。不窋死后,其子鞠成为了周人首领;鞠死后,便是其子公刘继任。公刘大力发展农业,人口也越来越多,还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又将族人迁到豳这个地方。公刘死后,依次是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等几代,再传至公叔祖类时,正是商王武丁时期,此时周人部落已经成为商朝的附属。
大图模式公叔祖类死后,其子古公亶父成为部落首领。当时,戎狄部落经常过来骚扰周民,抢夺他们的财富,古公亶父原本想“花钱消灾”,这样他们就不会进犯了,可令古公亶父没想到的是,财物是给了戎狄,他们也要了,但仍然会过来骚扰。部落里的人实在忍无可忍,准备去跟戎狄拼了!但是古公亶父为避免族人流血牺牲,毅然率领大家翻山越岭迁居到了周原。整个部落也因为远离了戎狄,渐渐废除了过去的习惯,开始重新生活。他们开辟荒野,潜心耕种,日子越过越好,部落势力也逐渐强盛。古公亶父死后,其子季历继位。有了物质基础,季历开始了周部落的扩张,开始与西边的戎狄作战,实力也越来越强盛,由此向商王朝逼进。商王文丁也注意到了这个日渐强大的部落,尽管季历仍旧低姿态的向商王朝拜,还娶了商女为妻,但这并没有消除商王对他的猜忌,还是将他软禁了,季历绝食而死。商与周就此结下了仇恨。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姬昌在位的50年里,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因他品德高尚,很多人都跑来投奔,甚至包括商王的大臣,当然还有姜子牙;同时,也有很多小国前来归附。招揽人才的同时,姬昌又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强健军队,还先后征服了犬戎、密须、耆、邗、崇等商朝都城周边的几个小国,对商王都进行“钳形”包围,灭商已指日可待。此时,雄踞东方数百年的商王朝,在纣王的残暴的统治下,已经分崩离析、岌岌可危。面对日益逼近商都的文王,商朝清醒的大臣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向纣王报告说:上天要结束我们殷朝的命运啦.......都是大王你荒淫无道、暴虐成性,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抛弃我们........现在百姓有谁不想你灭亡的.......他们又说:上天为什么不降下惩罚?执行天命的人为什么不到来?面对这样的危机,纣王对此根本不当回事,还说:我生下来不就是有天命吗?姬昌为灭商做好了准备,但他没得及完成大业,便去世了。他去世后,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继承了父志,着力于灭商大业。武王伐纣,等的就是“圣物”
大图模式周武王姬发继承了父志,着力于灭商大业。此时的纣王已经更加残暴不堪,而背叛商王朝的诸侯也越来越多,他们劝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但周武王却说:你们不知道天命。直到大臣比干被纣王残忍杀害,殷朝的太师、少师于是带着祭器和乐器逃奔到了周国后,周武王才开始行动。由此可见,周武王等的就是祭器和乐器这样与上天“沟通”的圣物,从而证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人”。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罪恶,表明其代天惩罚商纣的决心,鼓励士兵要勇往直前。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全线崩溃,纣王逃回朝歌,周武王追至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王朝至此灭亡。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大周政权。但是,若不是纣王残暴,失去了民心,周武王想伐纣,单论实力的话,还是很难实现的。周武王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得不模仿商王朝的制度及思想文化,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其中一项,便是本文今天想说的“弥天大谎”——“天命论”。统治思想“天命论”
大图模式我们知道,在西周时期,祭祀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当时的祭祀活动,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区别,祭典特别隆重,表面上来看,祭祀目的就是为了祈祷上天庇佑。实际上,统治阶级正是利用这个活动来给臣民灌输“天命思想”,尤其是商朝,变着花样将商王室的先祖与上天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强调自己是“上天之子”,受天命来发号施令。同时,通过祭祀活动,又能时刻把商王朝与附属的诸侯部落紧密联系在一起,商王借着这样的机会,宣传商王朝的先祖不仅仅是殷人的保护神,他们还同时保护着诸侯部落.......可以说,这种思想植入得很成功,哪怕周武王万事俱备,都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商太师带着祭器跑来投奔,才等到了这个“东风”。周朝首先继承了殷商时代的“天命”的统治思想。比如,大周建立后,对外宣传:丕显文王,受天佑大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又说: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啥意思?意思是:并非我们周朝敢违背殷商的命令,而是天不保佑商朝。其实就是告诉世人,周朝能取代商朝,是“上天”的意思,周人只是奉上天之命来统治臣民的,可不是他们自己想这么做的.......这种统治思想在当时确实很管用,对此周朝还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将祭祀礼仪更加具体化,将祭器专属化,提出“以德配天”思想,认为“天命有德”.......但是,这也为他后来的子孙埋下了祸根。周王室竟没培养出英明的君主
大图模式周朝明明是靠“人”取胜,武力征服的商王朝,偏偏将其归因于“天意”,削弱了“人”的作用,周朝这一手笔也被后世竞相模仿,比如:秦始皇为此爬上泰山进行封禅,刘邦就“创造”个“赤帝”身份,剩下的人要么手里有个什么物件,要么自身有着什么身份,要么就宣传自己出生有意向,总之,后世执政者为此是花费了不少力气,来说明自己是“天命之子”。但是,实际上这种思想毒害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周武王占领商都朝歌以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宣告周人正式继承殷商天命,建立周王朝。周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随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分封赏赐有功的人,这些人便是周朝诸侯国的开端。周武王死后,继位的是年幼的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刚继位不久,商朝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这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站出来摄政,他对王室、臣子及诸侯,强调:讨伐叛乱是上天旨意,不管是什么人参与叛乱都要予以惩罚。虽说是一次机缘巧合,但联想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即使诸侯再强大,都不敢贸然取代周王室,虽然不排除几个诸侯国互相制衡的原因,但不得不说,或许从这时起,他们骨子里的认知还是将周王室放在了“天命”之位上了。周公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周礼,从道德标准到统治原则,从家族关系到政权形式,几乎无所不包,为周人的“王业”奠定了基础。成王之后,依次便是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厉王,可以说是周朝第一个贪婪残暴的君主。他从卫国找来一位巫师监督人们的言行,发现有敢于非议者,立即处以极刑。最后导致民众发动暴乱,厉王被赶出了王宫。在历王奔逃的14年里,由诸侯代周天子执掌朝政,也就是“共和行政”。历王死在了逃亡之地,终生未能再回到王宫。他死后,其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也是个好战的主,但不幸的是,他在征戎战争中大败,丧失了大部分兵士;又喜欢诸侯家事,对此诸侯们心生怨气。宣王死后,其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诞故事,至今仍是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西周因此结束了。其子,周平王继位后,东迁都城,进入了东周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天下,尽管还是姬姓的天下,但周王室已经衰微。春秋时代,就成了霸主的天下,周王室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共主。昨日黄花:没有存在感的东周王室
大图模式我们经常会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诸侯,也会讨论孔子、孟子、韩非子等著名的思想家,甚至还会聊一聊战国四公子,唯独东周王室,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如何了。周平王时期,还有个不愿迁都的周携王,近600年里,之后继位的依次是:桓王、庄王、厉王、惠王、惠王、废王(篡位)、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赧王。26王,看起来,是不是没有几个眼熟的?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小,到周襄王时期已不足二百里;土地小了,收入也随之锐减,一度穷困潦倒。周平王死后,继位的桓王连为爷爷置办丧葬用品的钱都是向鲁国借来的;周襄王没有乘车,又派人到鲁国借车;他死后的丧葬费也是从鲁国借来的。因为贫穷势微,东周王室还时常面临诸侯们的欺压。周定王时期,楚庄王开始惦记“周鼎”,周王室没有办法,只得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现在天命未改,周鼎的轻重还不可问,这才打发了楚庄王。原本西周时期,诸侯们要定期朝见周天子;但东周开始,诸侯们别说朝见了,还经常为了利用周王室的旗号,将周天子“喊”到诸侯国见他们。比如,晋文公要想提高盟会的规格,把周襄王召来与会,周襄王只得前去。史官为了给周王室留一些颜面,楞是将这件事记载成“天王狩于河阳”.......还有周桓王时期,尚存一丝周王室的风范,郑庄公在周平王死后抢割周王室的麦子,周桓王率领军队去讨伐郑国,还被郑国大夫一箭射伤,这么严重的罪状竟然没有一个诸侯站出来指责郑国。除此之外,东周王室内部多次发生内乱,到战国时期,东周王室发生分裂,又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互相攻伐.......直到周赧王时期,小西周参与了合纵攻秦,被秦昭王灭国;接着,秦昭王去了东周,拿走了周王室的传国之宝——九鼎,东周也随即灭亡。东周灭亡28年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纵观整个周朝,近800年的时光没能培养出一个英明的君主,几乎都是碌碌无为,在“啃”祖业,正是其先祖强调“天命思想”的后果,虽然有很多原因造成周王室衰微,但是此前他们站在天下共主之位,没想过如何“自强”,将国家治理得愈发强盛,反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深信自己是“天命之子”,大周基业因“天命”所在是不会倒塌的。代代如此。他们没想过,随着人们思想进化,“天命论”这样的“弥天大谎”,终究有一天会被戳破,从古至今,人力才是根本。